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産業聚焦 > IT/家電 > 台灣晶片代工停1年全球損失4900億

台灣晶片代工停1年全球損失4900億美元

2021/04/14

PRINT

半導體

      4月12日,美國白宮圍繞半導體的供應鏈,與英特爾等半導體廠商和汽車製造廠等19家企業舉行了線上會議。美國總統拜登表示,「美國將再次主導世界」,對於擴大國內生産顯示出積極態度,其背後是持續提高的依賴台灣的風險。

    

在半導體代工領域,台積電等台灣企業的市佔率達到64%

    

      如果台灣的半導體代工廠停産1年,全球的電子産業的年度營收將減少4900億美元。美國半導體産業協會(SIA)4月1日發佈了報告,將上述內容作為「極端假説」提出。這一結論反映出台灣企業在半導體行業強大的存在感。

 

      英國調查公司Omdia的數據顯示,全球電子産品産業的市場規模2020年為2.4萬億美元。雖然無法單純比較,但4900億美元的營收減少相當於其中的2成。

 

      代工領域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對亞洲依存的典型象徵。台灣的集邦諮詢(Trend Force)的統計顯示,台積電(TSMC)等台灣企業在代工領域的份額達到64%。客戶包括蘋果等眾多美國IT巨頭。

 

      美國高通等一直專注於尖端半導體的開發和設計,提高了在行業內的存在感。沒有工廠的高通等「無廠」企業能夠大行其道,是因為有台積電等這樣的代工企業。

 

      日本企業也不例外,瑞薩電子將製造的約3成委託給台灣的代工企業。但是,萬一兩岸局勢收緊,全球的半導體採購將受到根本上的動搖。

 

      半導體産業借助國際分工實現增長,結果就是生産不斷向亞洲的特定地區集中。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的數據顯示,按工廠所在地區的産能份額來看,2020年台灣和南韓佔到世界的43%。美國的份額為12%,在過去20年減少7個百分點,已被份額為15%的中國大陸超過。

 

      集中生産提供了效率性,但另一方面,地緣政治風險和災害風險的應對被忽視。實際上,由於目前的世界半導體短缺狀況,美國和日本的汽車廠商正在被迫減産。

 

      在4月12日的白宮會議上,拜登表示,他提出的向國內投資補貼500億美元的法案「獲得了跨黨派的支援」,呼籲國會表決通過。不過,如果各國都開始構建自給自足的供應鏈,也存在市場平衡瓦解的危險性。

 

      美國半導體産業協會的估算顯示,要建立自給自足的供應鏈,美國需要3500~4200億美元的前期投資,中國則需要1750~2500億美元。這些成本直接轉嫁到半導體上的話,將漲價35~65%。另一方面,如果此前緊張的供求狀況趨於正常化,接下來或許會面臨供給過剩的風險。

 

      自給自足的成本和風險,帶來的打擊有可能超過目前的半導體短缺,出現反噬效果。各國將如何維持和協調此前水準分工的全球供應鏈,也將成為今後的主要焦點。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龍元秀明、鳳山太成 華盛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10
具有一般參考性
 
1
不具有參考價值
 
3
投票總數: 14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