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的前世今生和可能獲諾獎的他
2022/09/30
對於現在已是眾人皆知的OLED,將其性能提高到實用水準的是美國伊士曼柯達(Eastman Kodak)的前研究員鄧青雲,他也是諾貝爾獎的候選人。在1950年代被發現的OLED如今已成為電視機和智慧手機顯示器的主角。
美國蘋果9月16日推出的iPhone14理所當然採用了OLED。OLED的亮度提高,在室外也容易看清。蘋果從2017年開始採用OLED。
![]() |
蘋果發佈的「iPhone 14」系列 (9月7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
南韓三星電子等銷售的折疊屏智慧手機也需要加工性出色的OLED。近年來,任天堂的Nintendo Switch等遊戲機也採用OLED,需求不斷擴大。OLED在大尺寸高檔電視上也在普及。
OLED顯示器是元件發光的「自發光型」,與需要背照燈的液晶顯示器相比對比度(明暗比)出色,可以表現鮮艷的影像,並且既輕又薄。有機材料具有柔性,還能夠製造可彎曲的産品。
OLED這個詞本來是指對有機材料(碳氧化合物)載入電壓時發光的物理現象「電致發光(EL)」。這種物理現象是在1950年代後半期發現的,當時耗電量高,發光極弱。
1987年就職於柯達的鄧青雲在論文中發表了在低電壓下發亮光的OLED。但開發的元件很快就不發光了,也有人説「就連聖誕樹也做不成」,柯達暫停了研究。了解到這個資訊的先鋒、NEC、三菱化學、出光興産等日本企業嘗試把OLED應用於顯示器等。
首先實現OLED電視機商品化的是索尼。2007年,索尼以20萬日元的價格推出了11英吋的「XEL-1」電視。厚度極薄,大約為3毫米,鮮艷的色彩引發關注。
但産品競爭越來越激烈,日本企業在投資競爭中落後,OLED領域成為南韓企業的專場。2021年的市佔率(按金額計算)三星電子佔到大約6成,LG螢幕佔到大約2成。緊追其後的中國最大面板廠商京東方科技集團(BOE)一直在增強産能,考慮在四川省成都市建立新工廠。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