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上市公司的決算陸續出爐,在松下和索尼等家電巨頭無一例外地報出鉅額虧損時,日立製作所卻保持了堅挺的業績。日立先行完成剝離平板電視和液晶面板等虧損業務的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果。目前日立製作所已經將業務重心轉向強化社會基礎設施建設業務,在推進成長戰略方面也呈現出領先其他日本廠商的態勢。目前日立啟動的增長戰略瞄準的是世界上的強大對手。
 |
召開新聞發佈會的日立製作所社長中西(2月3日,東京丸之內) |
日立社長中西宏明形容日立的業績是「今年比去年前進了半步」。雖然2011年4~12月期決算,日立的合併凈利潤減少了61%,僅為852億日元,但其全年業績預期是所有日本電氣機械廠商中唯一沒有修改的企業。儘管有東日本大地震導致的日立一些工廠大規模災害和泰國洪水等惡劣因素的影響,但其決算仍然很堅挺。中西感到最近數年來採取的收益改善對策已經産生了一定的效果。
完成了重組,接下來就是加速實現成長戰略。在日新月異的硬碟驅動裝置(HDD)行業中滾打摸爬出來的中西動作非常快。4~12月期決算發佈後第二天的2月3日,中西罕見地舉行了新聞發佈會,發佈了4月以後的組織改革計劃,表示「為從根本上加強社會基礎設施業務,將進行組織改革」。單純的組織改革不需要特意由高層親自召開新聞發佈會,此舉顯示著日立不同尋常的意志。
日立的組織改革有幾個要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設「基礎設施系統集團」。首先要將「資訊控制系統公司」、「社會與産業系統公司」、日立工程技術公司整合成「基礎設施系統公司」。今後,基礎設施系統公司將成為核心,與經營電梯和産業機械等業務的公司進行聯動。
也就是説,盡可能地將此前一直欠缺統一性的日立集團旗下基礎設施相關部門進行整合,形成作為一個團隊在全球範圍內爭取社會基礎設施訂單的體制。據稱還有另外一個意圖就是走出各部門的利己主義,以便更容易提出符合客戶需求的最佳方案。
伏線已經有了。最近,中西對定位為成長戰略核心的社會基礎設施業務發展日感焦慮,「在社會基礎設施業務上戰鬥力明顯不足。還沒有編好戰線」。日立對從創下歷史最大最終虧損的2008財年到2011財年的各部門盈利改善幅度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第一位是數位和民生領域,接下來是汽車相關領域。僅這兩項業務的改善幅度就達到了約2000億日元,佔這一期間的合併營業利潤增幅的73%。日立業績呈V字型復甦完全得益於曾經虧損的家電和汽車領域的扭虧為盈。
而本應該成為社會基礎設施核心的電力和資訊系統的盈利反倒惡化。此外,鐵路和産業機械等社會與産業系統公司的改善幅度也排位靠後。儘管日立希望在海外擴大社會基礎設施的訂單,但從業績上看其實無所作為。
海外競爭對手的動作也對日立推進基礎設施相關的組織改革起到了刺激作用。去年,德國西門子設立了融合鐵路和智慧電網的城市基礎部門。西門子比日立領先一步完善了能夠一次性爭取到包括交通、自來水、辦公室等城市相關基礎設施業務在內訂單的體制。中西非常懊悔的表示,「西門子搶在了我們前面」。
從日本國內電氣機械巨頭的業績來看日立是鶴立雞群,但在2011年的銷售凈利潤率方面,日立僅為2%(預期),與IBM(15%)、通用電氣(9%)及西門子(8%)等世界豪強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領導了日立2008財年後改革的董事長川村隆在被問及「今年日立的經營目標」時,回答説「未來的日立不是在日本國內,而是要在‘奧運會’上大顯身手」。雖然通過海外基礎設施業務盈利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日立已經下定決心踏上了新的航程。毋庸置疑,舞臺已經從日本國內變成了全球。
(稻井 創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