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機電行業的業績呈明顯兩極分化趨勢。日立製作所5月10日公佈的2011財年合併決算顯示,凈利潤較上財年增長45%,為3471億日元,創歷史新高。而索尼同日公佈的2011財年合併決算(按美國會計標準)顯示,最終損益為虧損4566億日元(上財年為虧損2595億日元),創歷史最大規模虧損。
 |
日立社長中西在記者會上發表中期經營規劃 |
日本大型機電企業的決算出現兩極分化的理由之一是推進結構改革的速度不同。
日立於2008財年報出了日本製造業史上最大規模的最終赤字(虧損7873億日元)。時任會長兼社長的川村隆為圖東山再起而實施的大規模結構改革帶來了今天的良好業績。日立將數位家電等劣勢部門定位為「非核心業務」,將經營資源集中到盈利穩定性較高的社會基礎設施業務領域。作為結構改革的一個環節,日立撤出了平板電視核心部件的電漿面板生産,轉由外部採購。日立採取的出售日本國內唯一的生産基地宮崎縣工廠,將生産設備轉讓給了中國企業等大膽重組舉措使固定費用得到了壓縮。
效果已經擺在眼前。日立、東芝以及索尼3家企業均將業務轉讓給了由日本産業革新機構主導組建的日本螢幕公司,其中,業務出售為日立上財年決算貢獻了約300億日元的收益。還有東芝也通過出售獲利,而索尼則虧損了192億日元。重組的徹底程度帶來了迥異的效果。
另一個原因是有無穩定盈利來源。日立在上財年,工程設備相關産品和電梯等社會産業系統業務拉動了盈利。東芝的發電站設備和輸電網,三菱電機的工廠自動化(FA)設備等優勢領域均表現堅挺。不易受行情和需求等波動影響的面向法人的業務對盈利構成了支撐。
 |
索尼CFO在發表決算數字 |
而索尼、松下和夏普這3家企業面向個人用戶的數位家電業務佔比較高,盈利容易出現波動。上財年出現大幅最終虧損的3家企業在加緊實施壓縮資産規模等結構改革和培育新的盈利來源。索尼在截至2014財年的中期經營計劃中,將數位相機、廣播電視設備、遊戲以及便攜終端定位為重點業務,不再把電視業務放在核心地位。索尼在推進業務重組,出售成為其成本偏高要因的與南韓三星電子的合資公司及化學業務,同時,將生産手機的合資公司收為全資子公司。
索尼計劃讓新核心業務到2014財年能佔到營業利潤總額的85%(3600億日元以上)。松下則計劃將經營資源集中到住宅相關業務和電池等領域。在結構改革方面起步較晚的這3家企業在幾年後能否構建起像現在的日立那樣的盈利結構?市場拭目以待。
相關報道:
索尼是這樣走向平庸的
日立將成為日本代表性企業?
日本機電企業「取與舍」的戰略失誤
有一種虧損叫「良性虧損」……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