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松下幸之助 |
松下將於4月1日時隔12年重新恢復事業部制度。按産品劃分,實行從企劃開發到生産再到營業的一元化管理的事業部制度是松下創始人松下幸之助在日本第一次引入的,不過2000年代初松下改變為按職能劃分的組織結構。預計松下到本財年將連續2個財年虧損超過7000日億元。因此決定採取按産品劃分明確收益責任的組織結構,從而實現重建。
目前,松下按業務和産品類型分為約90個「營業單元」,主要負責産品的企劃和開發。松下將把營業單元削減至50個,並改名為「事業部」。在各事業部中設置生産部門和營業部門。
松下組織改革的歷史
|
1918年
|
松下幸之助在大阪市創業
|
1933年
|
引入事業部制,建立按産品種類自負盈虧的體制
|
1953年
|
建立中央研究所
|
1989年
|
松下幸之助去世
|
2001年
|
中村邦夫社長因業績惡化實施提前退休政策,裁員1萬多人。取消事業部制,改為按業務領域進行經營管理
|
2004年
|
收購松下電工
|
2008年
|
將公司名稱改為Panasonic
|
2009年
|
收購三洋電機
|
2012年
|
宣佈2012財年將連續2個財年出現7000多億的最終虧損
|
2013年
|
津賀一宏社長引入新的事業部制
|
|
松下幸之助1933年引入的事業部制度是提出按産品劃分、實行自主責任經營的松下的象徵。不過,隨著子公司數量的增加,出現了同一種商品由多個事業部開發、銷售,集團內部相互競爭的弊端。IT泡沫崩潰導致經營不振時,時任社長中村邦夫(現任顧問)廢除了該制度,按職能劃分為企劃開發、生産和營業部門。
去年6月上任的津賀一宏社長提出要徹底改善長久以來的低收益結構。津賀一宏認為負責企劃、開發的部分與生産和營業部分各自為政,收益責任不明確,因此決定重新恢復從開發到營業的一元化管理制度。其目標是實行新體制之後各事業部的銷售額營業利潤率能達到5%。
日本松下已經決定復活事業部制,此舉意在加強開發、製造和銷售的一體化,恢復基於客戶視點的經營體制。在中村邦夫擔任社長時代,為提高效率取消了事業部制,至今已有10多年。在與南韓等亞洲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斷激化的背景下,此舉還意在打造取代電視的暢銷商品。
事業部制是由各部門承擔盈利責任、並使之得到加強的手法,曾是日本企業的基本模式。但是,各部門追求增長的結果,業務重覆問題不斷明顯。在2001財年,該公司計提了4千億日元以上的最終虧損,在力爭實現「V型復甦」的背景下,時任社長的中村將組織框架改為了中央集權體制,將經營資源靈活投向戰略部門。在這個過程中,將人員集中到了開發和行銷等部門。
但隨著數位化趨勢的發展,技術和商品趨勢已經瞬息萬變。在開發和行銷相互分離的體制下,往往難以及時投放符合市場需求的産品,結果被美國蘋果公司和南韓三星電子等超越。
該公司認為,如果將策劃開發到行銷改為實行一元化管理的事業部制,行銷就能及時將客戶呼聲傳遞給開發部門,並第一時間在産品開發上得到體現。此外還認為,今後,在即將涉足的BtoB(企業對企業)領域,基於客戶視點的業務運營模式將更加重要,因此決定進行組織改革。
松下將在3月制定新的中期經營計劃。提出將盈利復甦作為最優先課題的津賀一宏社長將事業部制的復活和精簡總部機構作為提升組織活力的兩大武器,力爭實現經營重建。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