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造船行業未交貨訂單創10年來新低
2019/12/11
日本國內各造船廠商的未交貨訂單(手頭工程量)創出過去10年最低。目前比頂峰時減少7成,僅為2千萬總噸,整個行業只能確保到1.5年後的工作量。行業重組也已啟動,排在日本首位的今治造船和第2位的日本海事聯合公司(JMU)決定展開資本業務合作。「缺少訂單」給日本造船行業帶來混亂。
今治造船的總部工廠(愛媛縣今治市) |
手頭工程量是指從簽約量中減掉已交貨訂單後的未交貨訂單。日本船舶出口組合的統計顯示,日本造船企業10月的手頭工程量約為2千萬總噸,和2008年的7千萬總噸相比,呈現減少傾向。
造船業從簽約到交付需要約2年時間,從確保業務穩定性的觀點出發,據稱手頭工程量需達到國內全部産能的2~3年規模。但日本的造船企業目前約為1.5年。有大型造船企業的高管表示,「手頭工作完成之後,將面臨是不惜虧損也要獲得訂單還是開工率低迷導致嚴重虧損這一終極選擇」。
在這種背景下,在海外,居中國造船行業首位的中國船舶工業集團(CSSC)和第2位的中國船舶重工集團(CSIC)11月進行了經營整合。而在南韓,現代重工業正在與大宇造船海洋推進合併工作,僅中韓企業就掌握全球份額的4成。
由於壟斷化,日本造船行業相關人士擔憂出現低價大量接訂單的價格攻勢。曾在液晶和半導體行業發生的事態有可能在造船行業重演。
逐步衰弱日本國內造船行業有10多家企業展開過度競爭。搶佔先機的是居行業首位的今治造船。該公司11月29日突然宣佈與第2位的日本海事聯合公司展開資本業務合作,提出了借助擴大規模生存下去的舉措。
在巨大聯盟誕生的背景下,接下來的焦點是其他大型造船企業和中小造船企業的動向。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渡邊直樹,西岡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