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首次觀測到的系外彗星
(2019/10/16)
-

波蘭等國家的研究團隊拍攝到來自太陽系外的鮑里索夫彗星的短尾,並在於10月15日在《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上發表。預計這顆彗星將在12月最接近地球……
-
中國專利申請連續8年居首,佔世界一半
(2019/10/16)
-

中國專利申請件數2018年達到154萬件,第2位的美國是59萬件,日本是31萬件。中國的申請多集中於電腦技術、數位資訊通信和電子産品領域……
-
日企開發出提升鋰電池性能的新型黏合劑
(2019/10/14)
-

日本WINGO開發的黏合劑能促進含矽材料用於負極, 有助於提高電池容量並防止老化……
-
日企開發的手術輔助機器人最快2022年上市
(2019/10/12)
-

手術輔助機器人方面,美國企業的「達文西」幾乎壟斷市場,但價格昂貴。日企的新産品的價格控制在一半以下……
-
諾獎得主吉野彰的「剛」與「柔」
(2019/10/11)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吉野彰曾説:「在研究碰壁時,一定要有頑強克服困難的剛硬一面。但是只有剛硬的話容易折斷,所以還需要柔軟的部分」。那麼吉野彰是怎麼「柔」的呢?
-
鋰電池支撐網路社會的到來
(2019/10/10)
-

鋰離子電池小型輕量且能存儲大量電力,用於手機等移動設備並迅速普及,從根本上改變了通信手段和資訊傳遞的狀態。日企在鋰電池市場一直拉動世界前進,但也面臨中韓的崛起……
-
日本諾獎獲獎潮的背後
(2019/10/10)
-

2001年之後,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達到18人,目前還有很多尚未當選諾貝爾獎的研究成果在排隊等待,從基礎科學到應用工程,顯示出日本的深厚實力。但日本也有擔憂……
-
門外漢到創新者——吉野這樣開發出鋰電池
(2019/10/10)
-

吉野的研究始於1981年。最初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開發新型電池,但在研究的過程中,吉野感覺手頭獲得的一些成果「好像可以用於電池的負極材料」。之後的研究也並非一帆風順……
-
吉野彰獲諾貝爾化學獎 鋰電池改變人類生活
(2019/10/10)
-

獲獎理由是「鋰離子電池的開發」。小型、輕量和高功率蓄電池被使得智慧手機等IT設備和純電動汽車的普及成為可能,還有助於擴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吉野彰成為第27位獲得諾獎的日本人(包括美國國籍者)……
-
吉野彰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019/10/09)
-

這是日本繼2018年京都大學本庶佑特別教授之後,第27人獲得諾貝爾獎項(含美國國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