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技術在體內合成抗癌藥,副作用輕
2022/02/09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主任研究員兼東京工業大學教授田中克典等人開發出了可在體內合成抗癌劑的技術。把原料和用於合成抗癌劑的催化劑分別注入體內之後,可在癌組織中生成藥物。
![]() |
在體內生成的抗癌物質(示意圖)可阻止癌細胞分裂(圖片由理化學研究所提供) |
抗癌劑存在副作用風險,但其原料不會損傷正常組織。理化學研究所期待能在不降低治療效果的前提下提高安全性。
作為抗癌劑基礎的原料和引起化學反應的催化劑會在體內遊走,並在患處匯合。具備所有條件之後,就會開始發生化學反應。
相當於原料的碳碳雙鍵相互連接,形成龜殼形狀的苯環,生成抗癌物質。
據悉雖然原料遍及全身,但不會造成不良影響。這種給藥方式就像在體內建了一個製藥廠,然後由體外向其輸送原料。與直接注入藥物的傳統方法大為不同。從理論上來説,新方法可以增加藥量,直到産生療效為止。
容易在體內失去功能的催化劑「釕」被一種叫做白蛋白(Albumin)的蛋白質外殼包裹。在外殼上增加了只會附著在癌組織上的分子,使其以癌變部位為目標。
經由靜脈向體內已植入癌細胞的小鼠注射了原料和催化劑,20天后癌細胞的大小約為分別只注射生理鹽水和催化劑、原料時的十分之一,而且沒有副作用。
絕大部分抗癌藥都含有苯環。田中克典充滿期待地表示,「如果在體內合成,就能充分利用效果好但此前因副作用大而無法使用的候選藥物」。與製作新的抗癌劑相比,開發費用較少。
除苯環外,作為許多抗癌藥原料的肽和醣鏈等也可以使用同樣的方法在體內生成。據悉該技術還可以用於治療阿爾茲海默症和免疫系統疾病。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