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各大便利店連鎖的海外店舖數量2012年度超過5萬家,預計將反超日本國內的便利店的總數。便利店從美國引入日本,並在日本「繁榮」,以細緻的商品管理為武器實現了進化。進化後的便利店作為日本零售業屈指可數的「出口模式」,正在開拓以亞洲為中心的廣闊市場。
 |
位於中國上海的羅森店舖 |
融入亞洲城市
位於越南胡志明市中心街的全家便利店,一過下午4點就擠滿了初、高中生和年輕人。他們在便利店靠近窗邊的用餐區享用飯糰或杯麵,同時興高采烈地聊天,有人甚至在店裏逗留近2個小時。下班回家途中經常在店裏逗留一名28歲年輕人説,「在這裡和朋友一起吃些東西,並休息一下,感覺很好」。
日系便利店在南韓有1萬5000家店、在台灣有8000家店、在中國大陸有3000家店……,日系便利店正穩步融入亞洲的城市生活。7-11、羅森、全家和MINISTOP這4家日系便利店在16個國家和地區約有4萬4600家店(截止2011年度末)。預計本年度在海外最多新開約6300家店,屆時將超過日本的店舖總數。
全家便利店的社長上田準二説:「我們最終在中國將開設2萬5000家店舖」。日系便利店實施這種強勢戰略的背景在於伴隨著經濟發展,新興中産階層正迅速擴大,且便利店的主要顧客中年輕人人口在增加。MINISTOP社長阿部信行表示,「快餐受到大眾的歡迎,而且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清潔衛生的店舖就餐,即使便利店價格高於小攤,人們也會選擇這裡」。很多日系便利店都在店舖內設置了專供顧客用餐的桌椅。
外資零售企業如同雪崩一般湧入亞洲市場。在大型商店方面,美國沃爾瑪和法國家樂福各領風騷。在便利店方面,雖然美國特許經營連鎖店「OK便利店」等也已進入亞洲市場,但外資的競爭對手還很少。
日本模式複製的障礙
1974年,7-11在日本開出第1家店舖,這成為日本便利店的先驅,同時也構築了日本獨有的經營模式。這一模式包括冷藏·冷凍等4個溫度區商品的配送、單品銷售狀況的管理,以及密集開店、佔領整個地區的開店戰略等。
但是,在海外複製日本模式還存在障礙。為了打破外國資本的投資限制,獲得當地政府的批准,必須在當地尋找強有力的合作夥伴。在印度尼西亞等有發展前景的市場,各家日系便利店相繼和當地的零售業巨頭等進行了洽談,競爭正呈現白熱化。
商品採購等相關體制的完善也很重要。全家便利店去年與在中國擁有眾多食品工廠和物流基地的頂新集團強化了合作。7-11社長井阪隆一説:「密切協調製造、配送和銷售才可以做強」。首先,7-11將在南韓攜手進行商品開發和物流的溫度管理,今後要在追求産品數量的同時確保品質,日系便利店的出口戰略進入到一個新階段。
相關報道:外國投資者增持日本便利店股份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