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資生堂於1月31日公佈了一系列合理化舉措,其中包括關閉日本國內主要生産基地鎌倉工廠和位於橫濱市的研究設施、以及擴大提前退休優惠制度等。競爭激化導致日本國內銷售低迷,同時原本為增長支柱的中國業務也在放緩。資生堂除了削減成本之外,還將把生産向東南亞轉移和擴大銷售,以尋找出路。
將於2015年3月關閉的鎌倉工廠是資生堂日本國內4家工廠之一,目前生産高級化粧品和口紅。雖然年産值佔全公司的近3成,但投入使用的時間已經超過50年,設備老化,生産效率低下。員工(不含臨時工)人數約為500人,該工廠將成為資生堂繼2006年舞鶴工廠和板橋工廠以來關閉的第3家國內工廠。此外,負責基礎研究的研究設施「研究中心金澤八景」(位於橫濱市)將與市內其他設施合併,並於9月關閉。
資生堂採取這些舉措的背景是業務環境惡化。該公司1月31日宣佈,預計2012財年的合併凈利潤將低於此前的增長預期,轉為較上年減少28%,為105億日元。其原因在於不但日本國內銷售低迷,而且由於受反日活動等影響,持續保持2位數增長的中國業務自7~9月以來表現低迷,出現了2位數下滑。隨著工廠關閉,將計提60億日元特別損失。
資生堂本財年的銷售額預計與上一年持平,為6800億日元(此前預期為7千億日元),而營業利潤減少37%,為245億日元(此前預期為400億日元)。期初預計超過1千億日元、增速達10%左右的中國業務的銷售額預計與上一年(891億日元)持平。資生堂社長末川久幸表示2013財年「上半年銷售仍將下滑,但下半年將恢復,全年將與上一年持平」。
資生堂進駐中國是在中國結束文化大革命、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不久的1981年。資生堂曾經是品牌影響力非常強的日系廠商在華業務的優等生,甚至曾成為雪梨奧運會和雅典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的官方指定化粧品。不過,資生堂今後將擺脫對中國的過度依賴,而決定該公司能否在海外增長的關鍵則是東南亞。
作為關閉的鎌倉工廠的生産轉移目的地,除了日本國內的大阪工廠和掛川工廠之外,還有越南工廠。初期將投入40億日元,打造品質管理媲美醫藥企業的最先進工廠,並將其定位為亞洲全境的戰略基地。
資生堂在越南將進行預計達20億日元左右的設備投資,自今年春季起啟動第2期擴建工程。預計2015年初投入運作。生産能力將從目前的全年4500萬個提高5成以上,規模將逼近每年1億個的鎌倉工廠。
將從鎌倉等工廠轉移到越南進行集中生産的是,在東南亞急劇增長的面向中間階層的中低價位化粧品。在勞動力成本和物流方面將積極利用本地化生産的優勢。不過,越南目前的産量僅為每年1500萬個,今後擴大銷售也是課題。
資生堂截至2016財年的中期計劃預計也將在今年4月之前進行調整。此前被視為增長引擎的中國業務的定位必將發生改變。
如何將目前約為400億日元,僅為中國一半以下規模的東南亞業務迅速提升至與中國不相上下的規模?將成為資生堂面對的重要課題。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