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處境艱難的「全家」便利店在中國的業務近來趨於好轉。2012財年(截至13年2月)「全家」權益法下被投資子公司的虧損估計超過了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100萬元),而在2014財年(截至15年2月)則有望轉虧為盈。在中國,「影子銀行」問題和經濟減速等風險已經凸顯。日式便利店善於「蠶食」餐飲和超市等其他行業份額以實現發展。「全家」之所以在逆境中也能實現扭虧為盈,主要是由於日式便利店模式的優勢逐漸顯現的結果。
 |
在中國,加盟店的比重有所提高(「全家」在中國的店舖) |
「説實話,去年真是暗無天日,如今終於看見曙光了」,「全家」負責中國業務的海外事業部經理小川修史深有感觸地説。因為去年夏季中國業務的收益比預期更糟,「全家」從日本派人員到中國進行調查,結果發現了諸多問題。例如,暢銷産品因為補貨不及時缺貨情況嚴重,在市口並不好的地點也堅持開店等。
「全家」2004年與台灣企業合資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並以上海和廣東為中心建立起了擁有約1000家店舖的銷售網。不過,看好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需求,日本7-11和羅森等競爭對手也紛紛在中國加大開店攻勢。日益激烈的競爭加之世博會結束後消費增長放緩,再受到房租、人工費高漲的影響,「全家」在中國的虧損店舖不斷增加,遠遠超出預期。
從2012財年的下半年開始,「全家」正式著手調整中國業務。除了2015財年(截至2016年2月)在中國將店舖增加到4500家的擴張計劃一度被中斷外,虧損店相繼被關,對新開店舖的審查力度也加強。業務調整後,「全家」2013財年的店舖純增長數約為60家,遠遠低於上一財年(176家)。此外,「全家」對此前以直營店為主(佔70%)的店舖運營方式也進行了調整,與個人業主簽訂加盟協議的加盟店(FC)的比例被提高到了60%左右。
經過一系列的調整,現有店舖的銷售額保持在了同比10%的增長,上一財年下滑的趨勢得以擺脫。「全家」海外事業部經理小川表示,增長的動力源於「加盟店主高昂的創業精神」。這些店主如饑似渴地學習商品的管理、陳列經驗,不僅避免暢銷商品斷貨,而且還自發的在店頭招徠顧客。他們有的是放棄了原來工作的白領,有的來自地方到城市闖蕩。如今,正是他們挑起了便利店的大樑。
隨著店舖運營日顯活力,日式便利店的強項也漸漸得以發揮。在中國,每天盒飯的銷量幾乎達到日本的約3倍。通過充實産品及提高品質,原本在路邊小店或者小攤吃飯的人被吸引至便利店購買盒飯及配菜。另外,隨著生活品質的提高,果汁等冷藏飲料的需求在中國有所增加,這使得日式便利店更容易的獲得了沒有冷藏櫃的超市等的份額。
在日本國內市場,便利店的銷售額正逐年擴大。2013年度預計到達10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191億元),幾乎逼近食品超市約14萬億日元的銷售額。日式便利店一直通過迅速捕捉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實現對其他行業份額的「蠶食」,而在銷售額開始增長的中國,日式便利店的「成功模式」似乎也正被逐步印證。另外,與日常生活聯繫在一起的便利店業務也不易受經濟狀況影響。以日本為例,即使在金融危機和通貨緊縮的影響下便利店仍持續保持增長,海外事業部經理小川也表示在中國沒有感覺到經濟減速帶來的任何影響。
按目標,「全家」計劃在2013財年(截至14年2月)實現合併營業利潤同比增長5%,增至創歷史新高的451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7.9億元)。不過,在日本國內,同行的開店競爭日趨激烈,前景並不容樂觀。如果中國業務能真正對收益做出貢獻,「全家」則有望跨上一個新的發展臺階。「全家」通過努力在海外市場找到了走向成功的突破口,而接下來或許更加任重而道遠。中國業務的成敗或許將成為其未來發展的一塊「試金石」。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伊原健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