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今年秋天接連爆出高級酒店和百貨店食品櫃檯銷售的食品標識「弄虛作假」問題,整個行業因此受到的衝擊至今仍未平息。雖説是「弄虛作假」,但和奶粉中混入有害物質不一樣,大多並沒有馬上影響到消費者的安全和健康。例如在中國料理店裏,「乾燒蝦仁」的原料號稱是日本産的「對蝦」,但實際使用的卻是東南亞出産、外觀上非常相近的「南美白對蝦」。究竟什麼原因導致了類似難辨真偽的「作假」行為呢?其中或許透出了日本人對品牌的熱衷。
最先爆出「作假」問題的是以日本關西為中心經營高級酒店的阪急阪神酒店連鎖,其所用食材與功能表標注並不相符。包括其經營的國際酒店品牌「麗思卡爾頓大阪」在內,本應現場榨汁的「鮮果汁」,實際卻是有包裝的成品果汁;明明號稱「鮮魚」,卻使用了冷凍保存的魚。在事件被曝光後,以社長為首的整個管理層被迫引咎辭職。
之後,日本的大型酒店、餐館、超市、百貨店等又接連爆出了類似「作假」事件。例如,明明宣稱是「和牛牛排」卻使用了普通的日本國産牛肉(和牛是指特定的高級肉牛品種。國産牛則包括奶牛肉在內,只要進口到日本3個月以上就可以認定為「國産牛」)。
|
日本料理店的烤牛肉(該圖與本文涉及內容無關) |
有關消費行為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同樣的是花500塊錢吃頓飯,與「美味」相比,「難吃」會給人留下更深的印象。原本認為是「很美味」的高級食材,事後卻發現並非如此的時候,就有可能産生「再也不去那家飯店」的情緒。正因如此,日本發生的一連串「作假」問題發展到了社長辭職的嚴重程度。
在日本,食材上「××産」的標識具有很重要的價值。中國也有像浙江「金華火腿」、大連「雪龍牛」、廣東「龍崗雞」之類的名優特産,而在日本各地都有標有當地産的食材。最具代表性的是從九州大分縣佐賀「關海」域捕撈上來的「關鲹魚」、「關鯖魚」。由於生長在流速快的洋流裏,因此魚肉結實味美,名聲在外。而對岸四國地區愛媛縣捕撈的鲹魚和鯖魚儘管出自同一個漁場,但關鲹魚和關鯖魚在市場上的批發價卻是其1.5~2倍。
這類食材由於在市場上的流通量有限,無法穩定進貨,因此價格隨時有可能出現暴漲。而一些餐館等則在利益驅使下,在某些時候使用與標識不符的食材。
儘管如此,在一系列日本食品標識「作假」事件中,幾乎沒有一件是被實際食用者揭發出來的,這一點值得深思。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曾進行過一個網上調查,在受訪者被問及「是否在餐館被功能表上的推薦描述所吸引而點菜」時,回答「經常」和「偶爾有」的人超過了62%,在實際品嚐後,儘管口味與所描述的味道或品質不一樣,卻回答「察覺不出來」與「幾乎察覺不到」的人也達到了62%。在這其中,是否是因為「既然是××産,所以肯定好吃」的日本人的慣性思維才最終使他們得出了「美味」的評價呢?亦或是雖然與實際口味相比,更注重「××産」這一品牌呢?這或許和雖然不清楚品質的差別,只想擁有法國或義大利生産的高級時裝、包、手錶是同樣的心理。
在二戰後日本還處於貧困時期的50年代,曾作為棒球手活躍一時的日本原棒球運動員豐田泰光在日本經濟新聞的專欄中對如今的社會風潮敲響了警鐘,他指出「我們這一代人只要不是太富裕的家庭,都會被家人教育説‘只要能有吃的就很幸福了’。而如今因為蝦的種類搞錯、吃了假冒牛排就鬧得沸沸颺颺。比較一下過去,這本身就已經夠奢侈的了」。在日本社會到處聲討「餐館和銷售商無恥」的氛圍中,也有不少日本人在冷靜地觀察著這場風波。
以這系列風波為契機,日本消費者的味覺是否會變得更敏銳、能夠區分出正宗的「××産」嗎?還是不再拘泥於産地的名稱呢?未來將可以證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