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情人節您有品嚐到巧克力嗎?在含入口裏的瞬間,巧克力慢慢融化,隨即甜味,苦味和香味在口中蔓延開來……可是,您知道什麼樣的巧克力好吃嗎,其中的秘密何在呢?
 |
回火是巧克力製作師施展身手的舞臺(super-sweets提供) |
日本巧克力專賣店「LE CHOCOLAT DE H」的首席巧克力製作師,若林繁將融化為糊狀的巧克力倒在大理石上,然後反覆地用木鏟將其攤開,又重新歸攏。這道被稱為「回火」的工序是為了調節溫度。
雖然很費時間,但若林表示,「為了製作出具有光澤,融化時口感好的巧克力,這是不可缺少的工序」。
巧克力由從可可豆中提取的可可油,可可糖膏和砂糖製成。在可可油冷卻凝固時,會形成各種結晶結構。其種類根據融化的溫度(熔點),密度和形狀等,分為I型~VI型等6個類型。
日本廣島大學教授上野聰表示,「可可油結晶會對觸及舌頭時的感覺等口感産生影響。讓人感覺表面光滑,含到嘴裏後會融化,覺得美味的只有V型」。
V型結晶具有光澤,顆粒細膩,融化時口感順滑。此外還有密度大,便於將巧克力從模具上取下的優點。
回火指的是將在攝氏45~50度融化的巧克力暫時冷卻至25~27度,然後再將溫度提高至30~31度。這是為了儘快獲得V型結晶。若林表示,「準確地控制溫度,是獲得優質結晶的關鍵」。
上野教授利用日本高能源加速器研究機構的實驗設施,採用放射光對巧克力結晶結構在回火過程中如何變化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在暫時降低溫度後,將出現III型結晶,而在再次提高溫度後,變為了V型結晶。
通過研究還得知,要獲得V型結晶,攪拌非常重要。根據攪拌的力量強度和攪拌次數,即使溫度沒有變化,也形成了V型結晶。僅僅依靠溫度變化,獲得V型結晶需要數個小時,但在經過攪拌後,將縮短為數十分鐘。
可可油的V型結晶被稱為準穩定型,在經過3個月到半年後,將變化為擁有最穩定結構的VI型結晶。這樣一來,巧克力表面將形成被稱為「fat bloom」的白色霉粉。吃起來口感粗澀,在嘴裏不會融化,也不再香甜。
作為巧克力製作師汗水和努力的結晶的美味可口的巧克力,也可以説是結晶學的産物。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西山彰彥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