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減速已開始給亞洲金融中心香港和新加坡的銀行經營投下陰影。在香港的東亞銀行,面向中國企業的不良債權激增。而在新加坡,最大銀行星展集團控股(DBS Group Holdings)正在減少對中國大陸和香港等的貸款額。此外,東南亞資源相關企業的業績惡化也成為風險因素。雖然不良債權比率仍處於較低水準,但押注亞洲經濟高增長的擴張路線正被迫作出調整。
 |
東亞銀行主席兼CEO李國寶一直積極拓展中國業務 |
在香港當地舉行的東亞銀行2015財年(截至2015年12月)財報發佈會上,副執行總裁李民斌對於在中國大陸的資産品質下降表示嘆息,他認為很難説最糟糕的時期已經過去。
東亞銀行在對中國大陸的融資中,不良債權比率截至2015年12月底已達到2.6%,比1年前翻了一番,大幅超過銀行整體的1.1%。中國業務(包括台灣和澳門)的稅前利潤比上財年下降了70%以上。該行為了降低成本,計劃討論調整在大陸的營業網點。
東亞銀行是香港金融界豪門李氏家族經營的老牌企業,是日本三井住友銀行旗下的權益法適用公司。該行主席兼CEO李國寶與中國政府關係密切,2007年與英國匯豐銀行(HSBC)、渣打銀行(SCB)和美國花旗銀行一起,作為外資銀行最先從中國政府獲得了成立當地法人的資格。如今,在中國全境擁有120多個營業網點,但積極的業務拓展正帶來適得其反的結果。
一方面,匯豐銀行旗下的恒生銀行截至2015年12月底的不良債權比率為0.4%,相比1年前的0.3%僅出現微增。因得益於加強對中國債權的風險管理,新增不良債權轉向減少。該行副董事長兼CEO李慧敏在記者會上明確表示,不會積極增加對中國企業的貸款。
據大型評等機構惠譽評等(Fitch Ratings)統計,香港的銀行對中國大陸融資額截至2015年9月底達到8060億美元。雖比達到頂峰的1年前減少了10%,但仍佔總資産的近30%。
對國有企業貸款和貿易金融等風險比較低的融資佔大部分,但以此前利率長期較低的美元計價的融資不在少數。由於2015年8月以來的人民幣持續貶值,中國企業的美元債務償還負擔出現擴大,這也是銀行對新增融資猶豫不決的原因。
除香港的銀行外,新加坡的銀行也開始受到波及。此前為了在中國市場尋找立足點,新加坡的銀行不斷收購香港的當地銀行,以增加對華人圈的融資。
新加坡最大銀行星展集團控股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等地的不良債權餘額達到8億2000萬新元(約合人民幣37.9億元),比1年前增加了35%。為應對環境變化,星展已在2015年底將對中國大陸和香港等地的貸款額比2014年底減少了4.6%。而新加坡第2大銀行華僑銀行(OCBC)則在截至2015年12月底的3個月裏減少了5%以上。
另外,中國經濟的減速還將通過資源價格走低,對各銀行在東南亞的業務産生影響。新加坡的銀行在馬來西亞等資源出口國拓展業務,客戶包括世界最大海上鑽井平臺製造商吉寶集團(keppel group)和新加坡勝科海事(SembcorpMarine)等資源相關企業。
新加坡第3大銀行大華銀行(UOB)截至2015年底的不良債權總額比1年前增加22%,不良債權比率從1.2%提高到了1.4%。大華銀行首席財務官擔憂的表示,如果處於歷史性低水準的原油行情持續,該行不良債權比率「有可能超過2%」。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粟井康夫 香港,菊池友美 新加坡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