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國家7成製造業低迷,因需求不足
2023/08/08
中國的內需也弱於預期。6月的貿易統計顯示,進口額連續4個月低於上年同月,環比也轉為下滑。法國歐萊雅的首席執行官尼古拉•耶羅尼米斯(中文名:葉鴻慕)在7月的財報發佈會上針對中國銷量表示,「仍未恢復至疫情前的水準」,承認復甦緩慢。
![]() |
商品需求的不足導致了全球製造業的低迷。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公佈的7月美國製造業指數為46.4,較上月小幅改善,但仍連續9個月低於50的榮枯線。該指數連續低於50的時間創出2008年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以來的最長紀錄。電子産品和化工産品訂單低迷。
標普國際發佈的7月全球製造業PMI,已經連續11個月低於屬於中性水準的50。跌破50的時間長度僅次於雷曼危機之後的經濟衰退期。從地區來看,在29個主要國家和地區中,7成低於50,企業活動萎縮。尤其是歐洲的低迷尤為突出,區域內最大的德國為38.8,比中性水準低11.2個百分點。
![]() |
德國化工大型企業巴斯夫(BASF)在2023年4月至6月面臨汽車以外的主要客戶的需求下降。該公司執行董事會主席馬丁•布魯德米勒(中文名薄睦樂)在7月的財報説明會上表示,「像金融危機時中國(通過大規模財政刺激)拯救世界那樣的事情,今年下半年不會發生」。巴斯夫最近下調了2023年全年業績預期。
日本7月製造業PMI為49.6,連續2個月低於50。由於晶片短缺的消除,汽車生産有所恢復,減速較為緩慢。目前總體表現強勁的日本上市企業也難免受到外需減少的影響。製造用於住宅管道等的氯乙烯樹脂的信越化學工業2023財年(截至2024年3月)或將時隔2年出現最終利潤減少。
作為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全球南方」之一的印度保持強勁勢頭。除了內需之外,還在爭取孟加拉國等周邊國家的需求。墨西哥似乎受益於對美出口企業的「去中國化」。
目前全球經濟和美國經濟的火車頭均為服務業。還在增加雇用,很快陷入經濟衰退的風險很小。不過,如果需求不足和製造業長期低迷,是否能僅靠服務業支撐實體經濟?經濟明顯惡化的憂慮依然存在。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浜美佐、五味梨緒奈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