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華政策方面,歐洲主要國家間與美國的溫度差十分明顯。在美國派遣驅逐艦進入中國主張擁有領海主權的南海人工島12海浬以內範圍的背景下,德法首腦近期相繼訪華,強化經濟關係。距離中國較遠、不會受到安全保障層面威脅的歐洲國家的立場是優先重視經濟層面的實際利益。
德國總理梅克爾將於10月29~30日訪問中國。此次將是梅克爾第8次訪華,據稱將簽署新的協定,繼續加深兩國的經濟關係。
德國企業的高管也將隨同梅克爾訪華。德國媒體報道,深陷廢氣造假醜聞的汽車巨頭大眾(CEO)的新任CEO穆勒也將是經濟使節團的一員。從中可以看出大眾希望儘快平息事件,將在中國市場的影響降到最小限度。
此外還希望以巨大的中國市場為落腳點繼而攻佔全球市場。德國將提高製造業效率的「工業4.0」作為國家項目推進,力爭使其成為國際標準。德國認為在中國等新興市場的普及是該計劃成功與否的關鍵。梅克爾將在首腦會談上游説中國引入該標準。
在梅克爾總理之後,法國總統歐蘭德將於11月2~3日訪問中國。預計與德國一樣,經濟使節團將隨行訪華。將就原子能和飛機等廣泛領域的經濟合作展開磋商。
在與習近平的首腦會談中,歐蘭德還將呼籲中國在全球變暖對策方面提供合作。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將於11月底在巴黎召開的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1)的成功離不開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少不了發展中國家代表中國的合作。
但歐洲也不是完全躲避「中國威脅」。預計梅克爾在首腦會談中會對中國在南海強化實際支配表示擔憂。德國政府相關人士10月26日向記者表示:「還擔憂報道管制、媒體人士被扣押」。德國似乎要顯現出軟硬兩方面。
梅克爾在訪問中國之前的10月上旬訪問了印度,顯示出也關注東南亞的姿態,似乎也是在嘗試不被看做是「重視中國」。如果德國在亞洲「中立」立場被誤解,在中國以外亞洲國家的經貿有可能會變得困難。
歐洲國家對商標、前端技術等的智慧財産權關心度較高。雖然歐洲一度出現的中國經濟熱有所降溫。但是即便如此,和美國的強硬對華姿態相比,顯示出明顯的溫度差。這不僅是不通過軍事力量而是通過對話解決問題的傳統思想,還有就是在經濟上能夠依賴的只有中國這個現實。
在新興經濟體中,俄羅斯正在被制裁,南美「支柱」巴西的經濟低迷。中國的增長雖然放緩,但德國政府相關人士説:「巨大的市場並沒有消失」。英國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0月中旬訪英時,就達成了大規模的經濟合作意向。
為了能促成經濟增長,歐洲主要國家正在爭奪中國資金。為此歐洲對中國的批評減弱。英國期待中國的「投資」,而法國希望獲取中國基礎設施等政府訂單。由於政府間的關係直接左右這些投資和訂單,英法不得不在對華批評上降低姿態。
2008年當時的法國政府批評中國的西藏問題,在中國遭遇了「拒買法貨」的運動。也有法國媒體稱:「避開刺痛中國的話」。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赤川省吾 柏林、竹內康雄 巴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