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危機下的股價走高,誰在唱主角?
2020/11/26
在新冠疫情擴大的初春,城市封鎖等導致經濟陷入癱瘓狀態。包括日本在內的主要國家股價聯袂暴跌,一度出現超過3成的下跌。世界各國為了阻止危機,實施了總額超過10萬億美元的財政出動。由於貨幣寬鬆政策,資金流入市場,創造了超過跌幅的上漲。
一方面,得到充裕資金支撐的股價走高也造成股市與實體經濟的偏離。截至約10年前,美國股市總市值和美國內生産總值(GDP)處於相同的水準,但目前差距逐步拉大。2020年由於經濟負增長下的股價走高,總市值擴大至GDP的逾2倍。
股價除以每股預期收益的PER(市盈率)達到22倍,處於過去20年來的最高水準。尤其是IT股,與利潤相比,股價走高更為明顯。
如果股價上漲,帳面收益將擴大,這被認為將成為消費的東風。但實際情況是,股價走高的恩惠偏向一方,成果難以惠及普通民眾。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的統計顯示,按財富階層劃分美國國民的話,前1%的國民持有了整體一半以上的股票和投資信託。而後50%的持有額僅為1577億美元,還不及亞馬遜首席執行官(CEO)傑夫·貝佐斯一個人。
危機帶來創新,也成為企業推進變革的良機。不過,如果無法克服其背後的債務膨脹和對寬鬆資金的依賴,經濟社會的扭曲將變得更為嚴重。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藤田和明、後藤達也 紐約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