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之夜》:在日本重見天日的上海老默片
2018/05/21
在日本知名電影導演衣笠貞之助的遺物中發現了一份來自中國的無聲電影拷貝。這是一部可以改寫中國電影歷史的電影。日本著述家高橋政陽為我們講述了這部被塵封的電影故事。
高橋政陽:照明關閉後,銀幕上出現了一對正在接受醫生診治的年輕夫婦。鋼琴配樂更是增添了安靜的色彩。
![]() |
著述家高橋政陽 |
1925年在上海上映的無聲電影《風雨之夜》作為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放映影片,4月18日在中國電影資料館時隔93年帶著鋼琴伴奏上映。自2017年12月起,曾在北京、南京、上海和香港面向研究者播出,但沒有加伴奏。
上映迎來年輕觀眾
第一次面向公眾上映的預售票被搶購一空。在有800個座位的會場中,20~30多歲的年輕電影粉絲佔了9成以上。可見受關注度之高。
《風雨之夜》由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製作。編劇和導演是活躍於1920年代文壇的鴛鴦蝴蝶派文學巨匠朱痩菊。鴛鴦蝴蝶派以戀愛為主要題材,這部作品的主人公作家夫婦或許是以朱導演本人為原型,他們對城市的工作感到疲憊,在靜養的鄉下發生了一系列風流韻事。
「保存狀態非常好,而且雙雙出軌的故事情節出現在1925年,令人感到吃驚」,坐在旁邊的20多歲年輕人自稱是單純的電影粉絲,但説出了專業性的感想。
![]() |
《風雨之夜》中的一個場景(日本國立電影資料館供圖) |
這部電影的底片在中國國內已經遺失。2011年被發現保存在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底片中心(現為國立電影資料館),是衣笠貞之助導演的遺屬捐贈的遺物之一。日本的一部分媒體和香港的雜誌報道了這一奇蹟,傳到大陸又花了數年時間。
2014年12月,在上海戲劇學院的研討會上,石川教授將朱導演的外孫朱正心介紹給了筆者。和石教授一起,筆者也參加了與底片中心的談判。所有權和版權等錯綜複雜的談判用了較長時間,轉錄為藍光碟的作品踏上大陸的土地,是在2017年秋季。
倒撥中國電影史的時針
石教授表示,上世紀20年代製作出如此精緻的作品,或將改寫中國電影史。
石教授指出,中國電影從1930年代開始興盛的此前定論需要進行修改。有分析認為,衣笠導演曾在1928年~1930年攜帶自己的作品《十字路》訪問歐洲,在此前後順道來到上海,有可能是在這時拿到了拷貝。中國電影史研究家刈間文俊指出,如果上述分析屬實,曾經被認為從日本電影評論家岩崎昶和中國作家魯迅於1930年代開始的中日電影人交流史,或許不得不將時針向前撥動。
「《十字路》是衣笠導演受到作家橫光利一等新感覺派的影響而拍攝的作品。中國也有受新感覺派影響的作家,為什麼衣笠導演會拿到這部電影的拷貝?如果能探明這一過程,將成為日中電影人交流史的新地平線」,刈間表示。
在如今仍深受政治因素影響的中國電影和文學史上,曾留下若干歷史的空白。《風雨之夜》自不必説,滿洲映畫協會、川喜多長政領頭的中華電影的研究在中國至今仍是禁忌,中國的研究者甚至無法獲得史料。
在《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的2018年,政府主導下的電影共同製作項目終於開始出現。但是,如果兩國以不幸的歷史作為未來之鑒,或許應該在共同製作電影的同時,不,應該是在製作電影之前,交換兩國收藏的珍貴底片和史料,共用真正的歷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