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裁員的日本電子廠商的人才成為中國和印度各大IT(資訊技術)與電子廠商的爭奪目標。在最近4~5年,松下和夏普等裁掉的人才超過5萬人。中印企業正積極吸收日本的尖端經驗,這讓人聯想到過去依靠日本裁掉的人才和退休人員一躍成為世界巨頭的南韓企業。亞洲企業對日本人才的爭奪競爭已經迎來第2幕。
「作為技術人員,我已經找到發揮餘熱的舞臺」,一位曾在日本大型家電廠商工作的60多歲男工程師在3年前來到中國,現在在中國家電廠商負責節能技術設計指導。中國企業為這位工程師配備了專職翻譯,同時提供食宿,而工資也高於過去的工作單位。這位工程師順利拿到了工作簽證,最近決定將合同期限延長1年。每天奔波于研究所和工廠之間,但感受到了生活的意義。
此外,還存在因為具有實力而得到重用的案例。
「米田先生,有些問題想請教您」,在中國最大液晶面板企業京東方科技集團(BOE)的北京辦公大樓,首席技術官米田清的辦公室就在首席技術官(CTO)董友梅的旁邊,該公司的技術人員經常光顧米田清的辦公室。
米田在三洋電機曾多年從事液晶和有機EL面板的開發。約3年前接到京東方的邀請。米田説:「當初雖然有些猶豫,但希望在中國發揮自己的技術專長」。在北京的研發基地,為2014年量産有機EL面板,米田負責對京東方的技術人員提供指導。
夏普和索尼分別裁員1萬人,而富士通則裁員9500人……。最近數年來,日本電子和IT巨頭接連裁員,對於亞洲企業而言,這提供了吸收人才的絕佳機會。
「日本的研發人員目前只有40人,仍然非常短缺」,生産智慧手機和基地台等通信設備的中國華為技術將於10月把日本的研發基地從東京轉移到橫濱市,並將人員增加至100人。此外,還將以日本法人的員工為對象,提供赴總公司培訓的機會。日本法人人事本部本部長李軍軍表示,「將構建日本人也能獲得晉陞的環境」。
台灣鴻海公司則吸收了日本大型電子廠商的重要技術人員。鴻海設在大阪的研發基地的負責人起用了曾領導夏普液晶生産部門的矢野耕三。此外還邀請到索尼前副會長森尾稔擔任顧問。
與此同時,印度企業也參與日本人才爭奪戰。
印度最大IT企業塔塔諮詢服務公司將把在日本法人工作的日本人比例提高至一半以上。此外,印孚瑟斯技術(Infosys)也已開始全面招聘日本技術人員。據稱已經有日本IBM的員工等跳槽到該公司。據日本獵頭公司Race Group統計顯示,孟加拉國和緬甸等國企業對日本技術人員的招聘正在迅速增加。
這一趨勢有可能導致日本技術流向中印的競爭對手企業。日本一家半導體廠商制訂了防止員工在1~2年裏跳槽到其他競爭公司的內部規定。但對於成為裁員對象的員工來説,這是涉及到生計的問題。員工有時會發洩不滿,認為這樣難以繼續發揮自己的特長。遭到解雇還不能跳槽,這種規定非常過分。當然企業默認員工跳槽到競爭對手企業的情況也很多。
不過,日本企業不斷裁員也開始導致人才呈現過剩徵兆。2000年代,在南韓企業爭奪日本技術人員之際,曾給出以上億日元為單位的年薪。一名在中國企業工作的日本技術人員説,現在「年薪一般在1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1.26萬元)」。
一名從日本大型電子廠商跳槽到中國通信設備巨頭中興通訊(ZTE)日本法人的30多歲男子經過1次面試就得到了錄用。雖然年收入增加了1成,但這名男子説:「由於需要在短時間裏獲得成果,需要經常住在公司加班」。一名知情人士説:亞洲企業在完成技術吸收之後,「有時會在合同期內解僱員工」。
日本企業也已開始在亞洲雇用當地人才。中國和印度企業的雇用方法還存在粗放性,但從中可以看出為實現增長而如饑似渴爭奪全球優秀人才的姿態。
連結:出井伸之談日本人才如何定位
日企錄用海外應屆畢業生人數增加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