梶原誠:「怎麼又是中國資金」,可能很多人心裏正這麼想。在收購美國大型酒店連鎖喜達屋飯店及渡假村國際集團的談判中,中國資金的身影一度浮現,但又匆匆退場。
針對這樁收購案,中國企業2015年就顯示出了興趣。同年11月,美國同行業的萬豪國際集團已基本確定將收購喜達屋,但進入2016年後,中國的買家提出了更高的收購報價。雖然最終放棄收購,但這足以顯示出中國企業在全球併購領域的影響力。
進入2016年以來,中國企業發起的大型交易不斷。中國化工集團以430億美元收購世界最大農藥企業瑞士先正達,而海爾集團則以54億美元收購美國通用電氣(GE)旗下的家電業務。
據湯森路透報道,中國企業對外國企業的收購在2016年1~3月達到1020億美元。已迅速達到創歷史新高的2015年整年的水準,如果保持這一勢頭,估計今年將達到去年的4倍。
在其背後隱約可以看到的是中國試圖掌握世界經濟主導權的意圖。2015年11月,在海南省的三亞舉行了以中國經濟全球化為主題的國際會議。中國與會者表達了下面的想法。
「通過一帶一路政策,出口人才和文化。這樣一來,中國標準就將成為國際標準。世界500強的70%遲早將是中國企業」,聽到這一宏偉的構想,會場響起一片掌聲。
今年3月,中國恰巧同樣在三亞舉行了瀾滄江—湄公河合作領導人會議。為推動湄公河流域的開發,中國將提供100億美元的融資額度,以不斷構建自己的經濟圈。
一方面,積極向外國擴張也印證了中國經濟正陷入困境。首先是國內經濟的失速風險。「既然國記憶體在極限,要生存下去就只能走向海外」,這是在寮國擴大業務的一家中國企業領導的真心話。
目前中國企業對外資的收購增加,其中一個原因也可以認為是在經濟狀況變化的背景下,企業家存在人民幣貶值預期。而這是借助收購實現資本輸出的一個消極側面。
此外,還存在必須提高産業附加值這一緊迫的因素。多年來作為競爭力源泉的人工費正在上漲。為維持盈利生存下去,就必須在短時間內獲取世界尖端技術和人才。
中國正在走向世界,然而世界卻出現了更重視自身的傾向。
在即將舉行總統選舉的美國,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對跨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TPP)顯示出難色,而共和黨候選人川普則提出禁止伊斯蘭教徒入境。而在歐洲,反移民的氛圍正在高漲。在瀰漫排外空氣的背景下,如果「中國標準成為世界標準」,那衝突將難以避免。
中國增長勢頭尤存,但也存在苦惱,一方面全球化潮流也開始走向減退,中國「爆買」外資似乎也從一個側面反映著世界經濟的巨變。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梶原誠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