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手機席捲東南亞 真能賺錢嗎?
2018/05/16
中國企業豪不吝惜地投入促銷費用。不僅是店舖,還向銷售員個人提供每部約合數十人民幣的獎金。美國調查公司IDC的分析師Jensen Ooi表示,「銷售1部(中國品牌手機)給店裏帶來的收益高於三星」。手機銷售店競相增加,推動了份額擴大。
2017年中國3大品牌在東南亞5個主要新興國家合計銷售2980萬部智慧手機,首次超過了三星。這一銷量增至2013年的20倍。
中國企業在泰國也在迅速擴大銷售網。在北部清邁郊外運行銷售店的薩瓦那(音譯)2017年開始經銷OPPO。當初只要購買價值3萬泰銖(約合人民幣5970元)的設備,即可免費獲得擺在櫃檯上的促銷用品。泰國的OPPO銷售店在2015年不到2000家,而到2017年9月前則超過了1萬家。
堅持「飽和攻擊」戰術
智慧手機不斷邁向大眾化,僅靠産品難以掌控市場。中國的新興企業通過引人關注的大眾廣告向消費者宣傳品牌,同時從大城市到偏僻的鄉村不斷擴大銷售網。通過徹底的「飽和攻擊」戰術打開了東南亞市場。
中國企業還將觸角伸向起步晚的國家。緬甸最大城市仰光的一家銷售店表示,如果從vivo和OPPO以約合16萬~24萬日元(約合人民幣9250~13880元)的金額訂15部左右的智慧手機,廠家便會提供外牆招牌和內飾顯示器,還能派1名女銷售員。
美國加強了將華為等中國企業的通信設備排除在本國之外的姿態,有報導稱中興通訊(ZTE)正在討論出售智慧手機業務。對於中國企業來説,國內市場于2017年轉向縮小,這也構成打擊。在這樣的逆風之下,海外的新興市場國家的重要性正在加大。
不過,中國企業的進攻型銷售戰略有可能走到極限。在全球範圍內,智慧手機市場都出現了飽和,東南亞2017年也徘徊在與上一年持平的1億部左右。IDC預測2018年僅小幅增長4%,為約1億500萬部。在增長空間縮小時,OPPO和vivo被認為「不知道能否盈利」(Jensen Ooi),其真正價值將受到考驗。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曼谷 小谷洋司,雅加達 鈴木淳,仰光 新田裕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