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價暴跌後持續混亂的中國股市,中國政府的態度左右股價的「官方主導行情」再次出現。
「高鐵動車體現了中國裝備製造業水準,在‘走出去’‘一帶一路’建設方面也是‘搶手貨’,是一張靚麗的名片。這兩年走了很多國家,談的最多的合作項目之一就是高鐵」,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7月17日考察國有鐵路車輛巨頭中國中車位於吉林長春的旗下企業時這樣説。當日中國中車的股價一口氣上漲了6%。習近平對當地官員強調「當前我國經濟運作總體是好的」。
出於對政策的期待,上海的股價在截止6月中旬的1年時間裏上漲至2.5倍,呈現出與企業業績和實體經濟相背離的態勢。中國今年上半年的實際經濟增長率為7.0%,雖然勉強達到今年政府設定的7%左右的目標,不過不少觀點認為經濟的實際情況更加嚴峻。
今年上半年金融業的國內生産總值(GDP)的增長率為17.4%。和增速放緩的其他産業相比增長勢頭突出。股價上漲和股票交易的急劇增長推高了GDP。北京的一位金融行業相關人士指出「除去金融業的增長部分,6.0-6.5%的增長率比較接近實際感受」。
上海的股價在6月12日到7月8日暴跌了3成以上。如果經濟減速態勢超出預期,有可能引發失業增加等社會不安。焦慮的中國領導層用強硬的政策抑制股市的動盪。
除了強制性暫停首次公開募股(IPO)之外,中國政府還通過證券公司向股市投放資金,採取露骨的股價維持政策。公安部還「排查惡意賣空行為」,向市場施壓,還提出了「誤把股市變成政治」,加強了言論管束。
利用強權維持穩定的代價很大。政府強制暫停IPO,通過股市培養新興企業的理念已經褪色。關於中國領導層力爭使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SDR(特別提款權)籃子貨幣這一構想,以海外為中心,不少觀點開始認為,「可能性減小」(法國巴黎銀行)。
《人民日報》7月23日刊登的評論文章認為應急管理中採取的一些措施可能具有短期性質,指出股價對策是為了維持市場穩定而不得已採取的措施,認為改革不會倒退。
如果結構改革不及時,不僅中國經濟很難實現可持續發展。高舉改革旗幟的中國領導層的權威也會減弱,甚至可能借經濟政策名義展開政治爭鬥。這樣的危機感正逐漸顯露。
7月27日,一度處於穩定狀態的上證股市再次出現大規模賣盤,與上一交易日相比下滑8%,創下約8年5個月以來的最大跌幅。股價對策已接近尾聲的猜測在市場上蔓延成為導火線。市場不會按照國家的意願而改變。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大越匡洋 北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