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將於3月5日開幕。作為一年一度的重要政治活動,此次會議將審議作為2016~2020年的政治與經濟運營方針的「十三五」規劃,因此被定位為重要的大會。在中國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如何「掌舵」經濟預計將成為主要議題。
 |
春節過後來自地方的務工人員開始尋找新的工作(2月下旬,廣東省東莞市) |
對於眼下的中國來説,煤炭和鋼鐵等國有企業的過剩産能的化解成為緊迫的課題。中國早已認識到「供給過剩」問題的存在,卻遲遲未能加以徹底解決。此次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性改革舉措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在兩會開幕前的2月29日,中國政府明確了解決設備過剩的改革方針,也提到了可能會對就業造成的影響。據推算,在削減煤炭和鋼鐵行業産能的過程中,將出現180萬的剩餘人員。計劃在2年間撥出1000億元用於上述失業者的就業對策。
如果實施根本性改革,不僅煤炭和鋼鐵行業,包括其他行業在內,無疑將對數百萬人的就業産生影響,但中國目前並不完全具備消化這些就業的途徑。政府抱有期待的新産業尚未得到充分培育,服務業雖然持續增長但也不具備足夠的拉動力。
「雖然經濟出現減速,但是當前的中國必須下決心化解過剩設備,回到新的增長軌道」,熟悉中國經濟的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的丸川和雄教授這樣指出。
在中國,眾多産業面臨設備過剩問題,産能被認為比實際需求多出3到4成。設備過剩問題遍及鋼鐵、煤炭、造船和汽車等眾多行業。由於雷曼危機後的2008年11月實施的4萬億元經濟刺激政策,以國有企業為中心大舉增強生産設備。而這造成了如今大量的設備過剩。
中國政府此前沒能淘汰以國有企業為中心、不顧盈利狀況的「生産過剩企業」,反而提供鉅額補貼來填補虧損。金融機構也曾在背後提供大力支援。
中國維持這些「僵屍企業」的最大理由是保證就業。生産過剩企業方面,僅僅在中國本土上市的企業被認為每10家就有1家,合計被認為超過220家。在製造業最發達的廣東省,加上非上市企業,生産過剩企業被認為多達2300家以上。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中村裕 廣州 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