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證券交易所掀金融衍生品霸權爭奪
2017/04/25
隨著期貨和期權等金融衍生品交易擴大至全球,各國證券交易所的競爭日趨激烈。金融衍生品盈利能力高,各國的交易所通過增加金屬和農産品等大宗商品領域的新商品等,正加緊擴大業務。有關金融衍生品的全球的總交易量2016年時隔5年創出新高,日本的交易所也尋求擴大投資者群體,正在採取積極的行動。
![]() |
![]() |
美國期貨業協會(FIA)最近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金融衍生品2016年全球交易量達到252億手,比上年增加2%,自2011年以來、時隔5年創出歷史新高。
由於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等重要政治事件眾多,套期保值交易等活躍。按商品的種類來看,歷史較短的大宗商品相關金融衍生品交易火熱。從2016年交易量來看,農産品相關達到22億手,增加近6成,而鋼鐵和鋁等低價金屬(基礎金屬)也達到18億手,增加近5成。野村綜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大崎貞和表示「以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為背景,大宗商品相關的金融衍生品今後仍有望增加」。
全球各交易所將金融衍生品定位為增長業務,正在加快強化。這是因為不但交易持續增加,而且與股票現貨不同,上市審查等的成本較小,盈利能力更高。規模最大的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團(CME)利用併購(M&A)等舉措擴大涉足的商品範圍,目前在金融衍生品的收益中,大宗商品相關佔到4成以上。而中國的交易所則以金屬相關等為中心,金融衍生品交易正在增加。
日本交易所旗下運營期貨和期權市場的大阪交易所計劃「建立海外投資者易於參與交易的環境」(執行董事多賀谷彰),將擴大金融衍生品交易之際接受的擔保的範圍。現在僅限於日元、日元計價有價證券和美國國債,但自2018年1~3月起,將增加美元和歐洲國債。此外,還將討論推出美元計價的股價指數期貨。
大阪交易所因在金融衍生品業務上難以拓展市場,交易額的全球排名2016年下降至第17位。東京和大阪的證交所進行合併、組建日本交易所集團的2013年曾排在第14位。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受日本監管省廳間隔閡的阻礙,無法涉足大宗商品相關的金融衍生品。在3月底修改的第2次中期經營計劃中,提出討論廣泛涉足金融、證券乃至大宗商品的「綜合交易所化的可能性」,但實現的障礙仍很多。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