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方政府官員的考核評價制度,中國提出重視當地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率的方針。過去以經濟規模和經濟增長率為主要考核指標成為地方政府盲目搞基礎設施和房地産開發的原因之一。中國希望通過改進考評標準來擺脫過度依賴投資的經濟增長模式,不過,也有觀點認為措施要顯示出成效需要一段時間。
《人民日報》12月10日在頭版介紹了中國共産黨中央的方針。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強調「不能以GDP論英雄」,李克強總理也開始著手被稱為「李克強經濟學」的結構改革,顯示出正式調整地方官員考評標準的姿態。
相對於經濟規模,新標準更加重視經濟品質和經濟效率。為了貫徹結構改革、實現可持續發展,將「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層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職責要求,設置各有側重、各有特色的考核指標」,綜合評價環境保護、節能、縮小過剩産能等方面的成績。
另外還明確提出地方政府的債務狀況將成為官員考評的重要指標。在中國,作為共産黨全國性人事佈局的一環,地方政府黨政官員每隔幾年進行一次更換。為了在短暫任期內提高作為政績的經濟增長率,不少官員盲目實施房地産開發。這成為地方債務和「影子銀行」急劇膨脹的主要原因。
在中國國內,官員通過不必要的投資來提高經濟增長率,將債務的爛攤子留給繼任者的做法遭到了廣泛批評。將債務狀況作為官員的考評指標有助於實現財政運營的健全化。
中共和政府將從12月10日開始召開決定2014年經濟政策運營方針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政府的經濟增長目標是否會從今年的7.5%下調至7%成為關注的焦點。為了向地方貫徹以習近平為首的領導層重視穩定增長和改革的姿態,中共首先通過改進官員考評制度來收緊地方政府的盲目投資。
不過,該舉措的實效性卻被打上了問號。據黨內知情人士透露,此前官員選拔也主張按照「德、能、勤、績」4個階段進行綜合評價。但結果卻最重視一目了然的經濟增長率。
在中國,地方政府經常成為改革的抵抗勢力,地方政府的地區GDP合計值遠遠高於全國GDP的現象仍在持續。地方政府主導的開發投資也很容易滋生官員與企業相勾結的腐敗。改革開放後持續了30多年的「GDP至上主義」要實現轉變或許還要一定時間……
(大越匡洋 北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