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村山宏:每當有中國人問筆者「從事什麼職業好?」我都會建議「當個精神科醫生或者心理輔導師挺不錯的」。最近10年來,日本患抑鬱症和躁鬱症等心理疾病的人增多,到專業診所接受治療的患者也急速增加。日本發生的事情過一段時間必然會在中國出現,如果現在就成為精神科醫生或心理輔導師,不但可以在將來不斷增多的心理疾病治療領域為社會作出貢獻,還可以有穩定的地位和收入。
|
圖為在日本急劇增加的心理輔導師(此圖與本文內容沒有直接關係) |
大約10年前,日本患心理疾病的人還不像今天這麼多。記得當時每當看美國電影時,就會看到裏面出來很多「精神分析師」或者「心理輔導師」等心理專家,讓人不知就裏。例如美國電影《老大靠邊閃》(2002年),滑稽地講述了一位平日一副強人像的黑手黨大佬因為精神壓力患上「恐慌症」,定期去看心理醫生的故事。那時我總是不以為然,「噢,竟然有這麼多心理專家出現在電影中,看來美國患心理疾病的人確實很多啊!大概美國是一個精神壓力很大的競爭社會吧」。
但是,好像在追趕美國一樣,日本心理疾病患者也開始增加。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顯示,1996年患有抑鬱症等心境障礙患者只有46萬人,而到2008年已經增至104萬人。筆者的熟人中也有人患上了抑鬱症,要一邊服用抗抑鬱藥物一邊工作。隨著患者人數的增加,專業診所也開始增多。如今東京到處都可以看到「心療內科」的招牌。可能是日本也成了和美國一樣的壓力社會,社會對從事心理疾病治療的輔導師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作為一種商機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美國發生的社會現象和經濟現象在一段時間後同樣也會在日本發生。日本和美國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一直以來具有10~20年左右的差距。日本比美國落後10~20年,也就是説日本一直在追趕美國,美國發生的現象在大約10~20年後會在日本發生。上世紀50年代,美國的汽車文化迎來黃金時代,而到上世紀70年代私家車在日本也普及到了各個家庭。在海外旅行方面,美國從上世界50年代開始興起,而在日本團體海外旅行成為大眾話題則是在上世紀60年代後半期以後。
由於日本和美國在流行趨勢方面存在時間差,當日本人看美國社會時,就猶如乘坐「時間機器」觀察未來的日本社會。如果早一步察覺到未來的流行趨勢,進而儘早為將來的熱潮未雨綢繆,這樣在生意上取得成功也就易如反掌了。上世紀50年代,美國開始流行超市行業,有日本人預感到超市必然也會在日本流行起來,於是聰明的經營者就將自己的店舖改為超市。果然不出所料,上世紀70年代以後日本零售業的重心開始變為超市,仿傚美國的經營者們都取得了成功。提前捕捉到美國的流行趨勢,然後將其引入日本的手法稱之為「時光穿梭經營法」。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