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中國之外,其他勇於從外部吸收新鮮事物、具有開放性氣質的地區也建立了高度的文明。例如古代希臘實現繁榮是因為移植了埃及文化。而羅馬也是如此。古羅馬貴族曾雇傭希臘人擔任家庭教師,讓孩子學習希臘語,進而成功吸收了希臘文化。而在19世紀快速發展的俄羅斯,貴族也積極雇傭法國人和英國人擔任孩子的家庭教師。
那麼,日本是怎麼做的呢?日本騰飛的契機——明治維新竟然出人意料地始於「排外運動」。1853年,美國海軍到訪日本,以武力逼迫閉關鎖國的日本打開了國門。對此,全日本的年輕人義憤填膺,於是掀起了「攘夷運動」。在一部分地區,與英國、美國、法國和荷蘭的艦隊發生了戰爭,結果日本方面遭遇了慘敗。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産生了「不應再排斥外國人,如果不向敵人學習,日本就將變為外國的植民地」的危機感。
攘夷運動不久發展為對外開放運動,最終帶來了明治維新。其後的日本積極向英國、法國和德國學習西歐文明,成為第一個躋身已開發國家行列的亞洲國家。文明的興盛往往發生在對外部持開放態度的時代。反過來説,在封閉的時代,文明就將走向衰落。筆者認為歷史悠久的國家之所以走向衰落,是因為在這些文明達到鼎盛時,會自認為「自己國家才是最優秀的」,進而失去了向外國學習的意願。而精神上的閉關鎖國也是如此。而在文明衰落後,人們就將開始緬懷「過去的榮光」,並對「悠久的歷史」沾沾自喜。
中國的厚古薄今思維濃重或許就是因為儒教的影響。但更加重要的原因或許是古代的光環和眼下的現實之間的反差讓人們不自覺地懷念過去。這將導致惡性循環——懷念過去妨礙對新文化的吸收,並使文明更加落後。筆者認為,19世紀的中國在改革和革命方面遭到失敗、在亞洲被日本超越的原因,或許就是因為在知識分子身上存在著這樣的意識吧。
筆者覺得一旦開始誇耀自己的祖國,這個國家就將走向衰落。中國在擺脫文化大革命時代的鎖國狀態後,在過去的20年裏一直在全速發展,成功成為與外國聯繫密切的開放型經濟社會,像本文開頭提到的一些部落格那樣誇耀中國悠久歷史的言論也在減少,正因為如此筆者再次聽到這樣的言論時才感到有些遺憾。
但是,比中國更加值得擔心的是日本。日本的年輕人已經開始厭惡到海外工作或留學。結束海外旅行的日本年輕人掛在嘴邊的感想是,「還是日本安全和方便。今後不用再去外國了」。日本人開始誇耀歷史的日子或許已經不再遙遠。
關注日經中文網新浪微網誌
(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