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山宏為日經中文網撰稿:美國調查機構Pew Research Center7月份公佈的各國好感度調查結果顯示,在日本,回答「喜歡美國」的人佔69%,而回答「喜歡中國」的受訪者僅為5%。反之中國人對日本的印象方面,回答「印象非常差」的人高達74%,加上回答「不太好」的受訪者,共有90%的中國人討厭日本。這一結果本身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在日本和中國實施的民意調查也顯示出同樣的傾向。不過,由於是第三方美國的機構實施的調查,所以可能更客觀一些。
筆者曾在本專欄中介紹過「大多數人是友好的」觀點。不過,環顧各種民意調查發現,並非友好派佔大多數,而是不友好人士佔大多數。這或許反應出這樣的事實:雖然口頭提倡中日友好,但是內心卻討厭日本/中國,中日雙方的友好人士只是少數派而已。不過,想必會有人覺得「哪不對勁」吧。怎麼會有這麼多中國人討厭日本、這麼多日本人討厭中國呢?現實生活中的切身感受與民意調查的結果似乎有所偏離。
筆者也曾引用民意調查來評論中日關係。在引用民意調查時,筆者經常會問自己「民意調查真的準確嗎?」。為了把握社會的傾向,借用民意調查再方便不過了,因此民意調查被廣泛運用於政府的政策決定和企業的市場行銷等。但是,雖然號稱民意調查很科學,但是筆者仍然放心不過。美國保守派媒體實施的民意調查顯示,奧馬巴總統的支持率呈下滑傾向,而自由派媒體實施的民意調查卻顯示,歐巴馬的支持率將升高。到底哪一個是正確的呢?
民意調查此前就曾遭到過質疑。輿論和流行很像,很容易出現變化,像空氣一樣流動不定。據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對日本印象不好的中國人的佔比在2008年為34%左右。而中日出現爭端後,情況卻突然間急轉直下。不過,如果爭端過去一段時間,數字會再次出現變化。調查時間、調查方、受訪者以及提問的問題都會影響到民意調查的結果。
例如,如果讓受訪者從「非常喜歡」、「喜歡」、「普通」、「討厭」和「非常討厭」5個選項中做出選擇,很少會有人回答非常喜歡和非常討厭。這是因為受訪者覺得「非常」這種表述有些極端,所以會儘量避免選擇。另外,如果沒有「普通」這一選項,「喜歡」和「討厭」的比率則可能變高。如果增加「不知道」和「説不好」等選項,就會有一部分人傾向於這些選項。
另外,提問的方式也會影響到回答結果。現在如果詢問中國人是否討厭日本,相信很多人都會回答「討厭」。不過,如果詢問中國人「是否應該從日本引進技術來改善環境污染問題?」和「是否支援中日改善關係?」,相信理性的人會回答應該和支援吧。提問的方式不同,中國人對日本的態度便會出現變化。另外,還有誘導式提問的可能性。提問者可能會有意的對受訪者進行誘導。如果讓中國人看著日本舊時軍人的照片,詢問「討不討厭野蠻的日本人」,受訪者自然會回答「討厭」了。
在日本,每當舉行選舉都會實施民意調查,但調查員的大多數卻都是大學生打工者,而並非專門學習民意調查方法的學生。當然,細緻週到的民意調查還準確反映了統計學和心理學因素。調查員也儘量避免都由專家組成,以免出現誘導性的提問。不過,這種細緻週到的調查很多都需要大量時間和費用,而且提問內容也很複雜。由於調查方和回答方都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存在難以實施的缺點。
筆者之所以對民意調查之類抱有質疑,是因為認為「人類是善於撒謊的動物」。下面介紹一下《日經産業新聞》今年春季刊登的對人類大腦研究的報道。美國喬治亞州埃默里大學找到27個年輕人,讓他們聽無名音樂家的樂曲。在此基礎上進行問卷調查,讓他們選擇「喜愛的樂曲」。同時,利用大腦分析儀器測量了大腦的血流,利用這種方式對大腦進行了客觀分析,因為喜歡與否會導致大腦內的血流發生變化。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