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需要順應各個時代的經營者。就日本來説,在戰後物資短缺的時代,日本需要拼命奮鬥的經營者和員工。憑藉他們的努力,日本在物質上富裕了,但失去的東西也很多。在日本「戰中派」領導企業的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日本大氣污染等公害非常嚴重。這是毫不顧忌他人與社會整體、一味追求企業利益的結果。此外,地價和股價出現暴漲,並引發了經濟泡沫。作為「戰中派」代表列舉的中內也利用從銀行借來的資金髮起開店攻勢,進而構築了其「零售業王國」,但隨著泡沫經濟的崩潰,其經營陷入了困境。結果,中內構築的「王國」也只經歷了一代便走向了崩潰。
取代日本「戰中派」登上時代舞臺的是戰後一代。他們作為經營者的思維方式發生了改變。為了維持社會的繁榮,企業開始重視消費者。此外,保護自然和防止環境破壞的意識也有所提高。男女平等的意識不斷浸透,很多日本企業甚至制定了為男性員工在自己子女出生後提供「育兒休假」的制度。可能導致「過勞死」的上司的殘酷命令開始被否定。在如今,如果還是像「戰中派」那樣的嚴厲老總領導公司,年輕一代大概無人會隨之而去。
中國也是一樣。在文革導致的經濟窘困的年代,需要「上山下鄉」歸來的一代勇往直前地追求高速增長。但是,並不是任何時代都需要這樣。看看夏季依然揮之不去的PM2.5的慘狀、導致多人受害仍屢禁不止的食品非法添加、令人窒息的城市交通擁堵。中國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卻給自己留下了一個比日本60、70年代更加嚴峻的生活環境。
為了解決這些社會問題,企業經營者必須轉變思路。「上山下鄉」一代人的增長至上的經營模式已經幾乎走到了頭。筆者認為,不如將今後的企業經營交給更加具備靈活思維的年輕一代。但願「上山下鄉」一代的經營者能逐步淡出歷史舞臺。
作者村山宏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