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少「就學生」根本沒有學習,甚至連日語都不會,他們在日本打工掙錢,之後便回到中國。雖然回到中國的「就學生」無法成為精英,但有很多人依然與日本保持著聯繫,例如開日式拉麵館和日式酒吧等。這些將日式服務産業搬到中國街頭的「就學生」為中日交流做出了很大貢獻。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2大經濟體,不過百姓卻並未感到生活富足。要構建充實、富足的市民社會,僅僅靠政府和國有企業的強大是不夠的。真正需要的不是一流的國家領導者,而是像過去的「就學生」一樣,札根於普通百姓的生活,移植新産業的實業家。正是有了他們打造的豐富多彩的服務産業,人民的生活才會越來越充實。
擅長插畫的花店老闆、中西結合的糕點師、服務貼心的寵物醫院、口味地道的外國餐廳、擅長服裝搭配的小服裝店。在日本,這樣的店舖和人才比比皆是。相比立志在政府和國有企業裏出人頭地的一流學生,我更喜歡那些為了實現自己的小理想而到日本學藝的普通人。
相比留名青史的偉人,我更看重為市民社會的發展做出力所能及貢獻的尋常中日人士的交流。我雖然不是一流的記者也不是一流的文人,但仍希望繼續通過這個專欄與各位中國朋友進行交流。二流萬歲!
作者村山宏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