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於1978年開始推行對外開放政策,試圖借助外國企業的資金和技術來促進經濟發展。但是,當初日美歐企業並不信任共産黨政權,對進駐中國猶豫不決。在此背景下一馬當先的是東南亞的華人企業。華人企業以零售、食品和房地産作為業務核心,並不擁有特別的技術,但這樣反而更適合當時的中國。
這是因為中國擁有豐富的低成本勞動力,只要引進簡單機械、建立類似家庭工業的工廠即可。由於那時中國長期遠離市場經濟,與擁有複雜經營戰略的已開發國家企業相比,作為單純商業資本的華人企業更能在中國重新學習市場經濟方面起到積極作用。中國在廣東省和福建省建立了經濟特區,作為外國企業的接收地,而華人企業的經營者很多都是廣東和福建出身,在這個意義上,雙方一拍即合。
能積極利用地緣和血緣等人脈關係來擴大業務,也是華人企業的優勢所在。泰國華人很多都是來自廣東東部的潮汕移民。泰國的曼谷銀行上世紀90年代初期就在廣東省東部的經濟特區汕頭建立了分支機構,以滿足和泰國之間的匯款需求。此外,菲律賓的華人多為來自福建省南部被稱為閩南地區的移民,與同樣是閩南移民眾多的台灣聯繫密切。菲律賓的華人企業快樂蜂食品公司(Jollibee Foods Corporation)從台灣企業手中收購了中國的快餐店業務,迅速擴大了店舖網。
此外,華人企業的另一個優勢是,能夠與作為進駐目的地的中國各地政府官員建立深厚關係。很多華人企業憑藉政治關係,不斷推進住宅、購物中心、工業園區以及基礎設施等建設。印度尼西亞的林氏集團(Salim Group)高管林文鏡于90年代在福建省涉足基礎設施開發,據稱與當時福建省的領導人、現任國家主席習近平建立了深厚關係。這是日美歐企業難以效倣的模式。
當然,無法斷言華人企業的中國業務今後肯定一帆風順。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已經過去30多年,日美歐企業持續進駐中國,同時中國國內企業也不斷成長。中國提出了結構改革路線,正力爭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高」。勞動密集型産業和單純的房地産投資將不再受歡迎。欠缺先進技術和經驗的華人企業在中國的優勢地位正在下降。
今後與進駐中國相比,如何將中國的企業和消費者吸引到東南亞或許更加重要。印度尼西亞的力寶集團(Lippo Group)正在爪哇島西部建設吸引中國企業入駐的工業園區。此外,位於曼谷的泰國尚泰集團(Central Group)的巨大購物中心迎來了已變得富裕的中國遊客。華人企業正在從進駐中國的引航人轉變為吸引中國進駐的引航人。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亞洲總局編輯委員 村山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