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為馬英九在選舉勝出後慶祝。(共同) |
日經新聞亞洲部副部長 村山宏:馬英九在選舉擊敗主張台灣獨立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獲勝連任。儘管馬英九推進的強化與大陸經濟合作受到肯定,但得票率卻比上屆選舉下降了7個百分點。據分析是在依賴於大陸的台灣經濟增長模式中落在後面階層産生不滿所致。與中國大陸「經濟統一」?還是台灣的「經濟獨立」?選舉結果又一次問證了哪種政策對台灣更有利。
在去年12月20日選戰正酣之際,擁有80萬員工的台灣電子巨頭鴻海精密工業宣佈進軍太陽能電池業務。台灣當局將太陽能電池定位於新一代産業的核心位置。鴻海將投資3千萬美元在大陸江蘇省建設工廠。該公司是著名的組裝企業,為美國蘋果公司委託生産iPone與iPad,最近正在迅速擴大液晶等零部件業務。
鴻海可以説是馬英九時代台灣企業的象徵。該公司2011年的合併銷售額估計在1千億美元左右。銷售額在4年間幾乎增長一倍,超過松下,直逼南韓三星電子。鴻海成長的原動力正是「中國大陸」。在80萬員工當中,大部分都是大陸子公司的工廠作業人員。該公司確立了接受歐美企業訂單,利用大陸廉價勞動力進行組裝的經營模式。
乘著馬英九採取對大陸和平路線的東風,鴻海除建設組裝iPad的深圳工廠外,還於2010年在重慶和成都投産生産筆記型電腦的工廠。而此次則是太陽能電池。鴻海在大陸的的業務越多,從台灣進口相關零部件和機械的量也就越多,台灣經濟由此受益。鴻海利潤越高,股票分紅就越多,股價升高又進一步惠及台灣地區經濟的良性循環。其他台灣電子企業也不甘落後,廣達電腦、仁寶電腦等企業已經把大陸的生産擴大了一倍。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