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藤井省三:在日本,有著將現代中國的文藝作品以戲劇的形式上演的傳統。早在距今約90年前的1927年,胡適(1891~1962)的喜劇《終身大事》就已于橫濱高等商業學校(現今的橫濱國立大學)上演,該校漢語教師武田武雄副教授,不僅給新月派女性作家淩叔華(1904~1990)寄過慕名信,也曾邀請巴金(1904~2005)來自家居住過。
魯迅的作品上演的尤其多。我第一次觀看中國戲劇已是40年前、還是大學時代的事情,那是由日本戲劇家改編的《阿Q正傳》,且由日本演員來演繹,當然用的也是日語。劇中趙家的女傭吳媽對阿Q頗有意思,孔乙己竟然宣揚革命的大義,對此當時我大吃一驚。20世紀70年代初的日本戲劇人,大概是想將革命意識覺醒的阿Q以及與他團結起來的知識分子、勞動人民描繪出來吧。回憶起來,大概始於此時,我這個「老外」就迷上了中國戲劇,對日本是如何改編中國文學作品饒有興趣。
 |
藤井省三 |
於是,當我聽説東京的 「劇團東演」即將上演《兄弟》,且原作者余華(1960~)還會參加首演會,便覺得這個機會千載難逢,不能錯過。小説由泉京鹿女士譯成日文,再由戲曲家改編成劇本,導演和演員再將其舞臺化。這樣經過反覆改編之後的名作《兄弟》在東京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而且劇場「あうるすぽっと」〔Owlspot〕所在的池袋,是中國人多得可被稱為東京的準唐人街,來看日語版《兄弟》的中國人也應該不少吧。 就這樣, 「老老外漢學者」興致勃勃地準備出發了!
各位讀者看過這本10年前的暢銷書嗎,謹慎起見,我先來介紹一下梗概吧。在日文版出版之際,我曾于《日本經濟新聞》發表過書評,就引用此篇吧。
長篇小説從文化大革命(1966~1976)開始至今,以距離上海100公里左右的小城市為舞臺,描繪了對比鮮明的兩兄弟的故事。上卷講述了丈夫因不光彩的事故去世的李蘭、與妻子早逝的宋凡平再婚,組建成了幸福的一家,主角李光頭在7歲時與大他一歲的宋鋼結成兄弟。但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原本因是知識淵博的運動員而很有人氣的宋凡平被殘酷的紅色恐怖分子虐殺,李蘭作為地主的兒媳婦而受到私刑虐待。溫柔而又靦腆的母親無論怎麼被毆打都始終堅守著對丈夫的愛,當她看到年幼的兄弟倆不管如何被欺負都從不屈服、互相幫助的情景時不禁落淚。
上卷第一章裏,描寫了在李光頭出生的那天,其父在公共廁所偷窺女性的臀部而淹死在糞池中,14年後李光頭也同樣因偷窺鎮上第一美女林紅的而被逮捕,其後將這種經歷作為吹噓資本向上爬,這一情形已在上卷中埋下伏筆。下卷則記述了中國自文革時期向經濟改革開放轉變的時期中,李光頭從小鎮的廢品回收起步,通過採購倒賣日本舊套裝獲得大成功之後,甚至舉辦「全國處美人大賽」等荒誕事宜,大肆放縱對金錢和性的欲求。
另一方面,原本正直而又溫厚的宋剛背叛了弟弟與林紅結婚,但後因工作單位的國有企業進行的調整而被迫下崗,與販賣豐胸霜的騙子成為同夥,為了在路上進行銷售宣傳而接受了豐胸手術,最終窮困潦倒。本書通過上卷悲劇性的家庭劇到下卷的荒誕喜劇,揭示了現代中國社會40餘年黑暗的一面。作者余華內心懷揣著對「暴發戶」及下崗失業者這兩極階層的深切共鳴和同情,以充滿傷感的筆觸進行了描繪。
下卷第18章中自稱作家的劉氏指出「李光頭變成了魯迅先生曾經描寫的人物」,劉氏所「想不起」的名字應該就是「阿Q」。從清朝到中華民國的變革期,正如魯迅通過《阿Q正傳》來批判中國的國民性一般,可以説身處人民共和國大變革時期的余華亦在批判國民性的文學上取得了很大成就。(2008年9月3日早刊)
《兄弟》的日文翻譯版上下兩卷共有900頁左右,要如何將這麼多的內容縮減成兩個半小時的戲劇?兄弟二人從幼年成長到中年的這40年過程中會有多少名演員來演繹?究竟會如何向日本人説明毛澤東時代向鄧小平時代、劇變為市場經濟體制的現代中國社會呢?開幕前我的腦海中充滿了疑問。
出乎意料的是,從觀眾席的通道上一個高個和一個中等身材的兩名男性慢悠悠地登上舞臺,在提醒大家關閉手機等注意事項的同時,自報了家門,「我是劉作家」「我是趙詩人」--在《兄弟》上卷中作為欺負人的角色,下卷為李光頭御用文人的這兩人,也兼任著負責舞臺進程的角色。然後,突然飛奔出來的是穿著中褲的兄弟,這兩名男演員從幼年演繹到中年--〔就是中年〕他們的實際年齡「AROUND 40」(35歲~44歲)。不使用兒童演員而依靠全力以赴的演技,很好地展現了兩兄弟不隨時期而改變的性格。如同京劇般巧妙地反覆使用沒有靠背的長椅和長桌,將那偷窺場景以及原本賢淑的林紅與李光頭陷入情慾的場景,都出人意料地向觀眾展示出來了。
這部戲劇雖然是濃縮了長篇小説各種要點的超級壓縮劇,但同時也充分地描繪出了通過政治與經濟這股激流衝撞而分裂的父子、母女、兄弟、夫婦的喜怒哀樂。由臺詞來展現的伙食費和月薪的變化,也顯示出了社會的急劇變化。原作者余華對此讚不絕口。幸好《兄弟》的日文普及版已經出版,所以想讀到譯本還是很容易的。小説和戲劇《兄弟》可謂是讓日本人了解現代中國的一條好線索。不過,好像尚未決定何時在日本再演、何時在中國上演。
與《兄弟》同年上演的日本電影《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是描寫20世紀50年代東京平民區的作品,聽説溫家寶前總理也觀賞過。中國人是如何看待日本社會的變化的呢?「老老外」興味猶存。
(翻譯 林敏潔 南京師範大學東語系主任教授)
藤井省三 簡歷
東京大學文學部中文系教授。出生於東京。76年畢業於東大中文系,82年畢業於東大中文系博士研究所。日本學術會議會員(2005-2014年)、日本中國學會理事,中國人民大學海外名師,南京師範大學講座教授。研究領域:現代中國文學、電影。主要研究成果:《魯迅<故鄉>閱讀史》、《村上春樹心底的中國》、《華語圈文學史》、《隔空觀影》(以上都是漢譯本)、《魯迅與日本文學──從漱石、鷗外到清張、春樹》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經中文網觀點。
本文為中日文對譯版,日語版請點擊下頁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