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教授保羅·克魯格曼在1998年發表的論文也是日本通貨再膨脹派的經濟學家們所依據的理論之一。該論文認為,如果央行公佈通膨目標,人們就會産生「通膨預期」,引起物價上漲。名義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所得的實際利率就會下降,從而促進企業進行設備投資等。
按照傳統的凱恩斯經濟學模型,在利率降至極低水準,即處於「流動性陷阱」的情況下,金融政策將會失效。而克魯格曼使用「預期」的概念,認為即使在低利率的情況下金融政策仍然有效,突破了傳統理論,對凱恩斯的理論進行了提升。「預期理論」可以説起到了把只要增加貨幣供應量就能抬高物價的「貨幣數量論」與實體經濟分析結合起來的作用。
安倍經濟學自啟動後已過去3年,但通貨再膨脹派所描繪的日本的通膨預期至今仍不是很高。未能實現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當初提出的「用2年左右將物價抬高2%」的目標。因此,即便股價上漲、日元貶值,企業的設備投資和個人消費仍增長乏力。東京大學教授福田慎一指出,日本的「實體經濟沒有變得如設想那麼好」。
通貨再膨脹派的經濟學家們辯稱2014年4月的消費稅增稅、海外經濟減速等外部因素拖了後腿,仍不想改變自己的觀點。另一方面,克魯格曼自去年秋季以來,逐漸在發言中承認「通膨預期是不可靠的。僅憑央行購買國債存在局限性」,開始改變觀點。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前田裕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