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新聞亞洲部副部長 村山宏:北京常識並不是中國常識。首都北京的常識往往無法正確反映中國經濟的整體實際狀況,因此中國也往往難以及時推出適當的經濟對策。
北京遠離中國經濟的核心地帶,而且離金融市場也很遙遠。在難以掌握全國經濟情況的狀態下,經濟政策總是陷入被動,甚至錯誤的貨幣緊縮政策和寬鬆政策頻出。在人們大談經濟急劇減速的背景下,北京的常識是否會改變?
最近,印度和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均相繼下調了基準利率,而中國卻並未採取一致行動。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1~3月同比增長率為8.1%,與上季度增長8.9%相比有所放緩,在中國公佈GDP數據之後,由於市場對經濟前景存在擔憂,全球股票市場均出現了下跌。自去年年底起,中國先後2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悄然轉向了貨幣寬鬆政策,但仍沒有跡象表明中國會下調貸款利率和推出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
市場相關人士心存疑慮稱,「這樣的政策力度已經足夠嗎?」這種顧慮也是理所當然的。中國過去曾經多次錯誤判斷經濟走勢。上世紀80年代後半期,由於貨幣緊縮政策出台緩慢,中國遭遇了嚴重的通貨膨脹,而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過度強化貨幣緊縮政策,從而導致了增長放緩。而在最近的雷曼危機爆發的2008年,貨幣寬鬆政策的推出也有些緩慢。對通貨膨脹非常擔心的中國人民銀行到當年夏季之前一直在維持貨幣緊縮基調,由於世界經濟出現惡化,中國經濟也出現了急劇下滑。進入秋季開始,中國才匆匆下調利率和實施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這些政策雖然值得讚賞,但在第2年以後轉向貨幣緊縮政策的決定又晚了一步,從而使通貨膨脹和房地産泡沫發展到全國。
中國的經濟政策之所以容易處處陷入被動,是因為北京的中央政府很難掌握經濟的實際情況。中國的工業地帶都集中於廣東省以及上海市周邊,而股票市場位於深圳市和上海市,金融和外匯市場也都在上海。北京附近沒有值得一提的産業聚集地,因此無法親身感受到經濟的實際情況。由於經濟的異常情況傳到北京存在延遲,中央政府和金融當局經常會在經濟大幅下滑或者出現過熱後才開始調整經濟政策和利率。在陷入被動的狀態下很可能推出比較極端的對策,從而使經濟有可能受到進一步打擊。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