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中國各地呈報的統計數據缺乏可信性,這也是導致中央政府無法正確判斷經濟走勢的原因。是因為有時儘管經濟情況糟糕,但很多地方政府會對經濟情況加以粉飾。本月6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再次發出通知,嚴禁地方政府篡改統計數據。中國經濟統計的調查對象偏重於各地的國有企業,而很少調查佔GDP半壁江山的民營企業的情況。
目前,令海外市場相關人士傷腦筋的是統計數據的內容完全不同。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4月1日公佈的3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與上月相比上升2.1個百分點,至53.1。PMI超過50意味著經濟處於擴張狀態,低於50意味著經濟收縮。而HSBC公佈的3月PMI為48.3,低於50。HSBC的調查對象中中小企業佔多數,這可能意味著基層經濟領域的經濟情況正在惡化。如果情況屬實,中央政府是否將再一次在經濟政策方面陷入被動?
目前只能回答不知道。中國疆域廣大,統計數據缺乏可信度,因此任何人都難以正確掌握經濟的實際情況。現在或許該實施果斷的制度改革,加強中國人民銀行的許可權。既然地方政府的統計數據難以指望,中國人民銀行應該依託遍佈全國的分支機構,獨自收集經濟數據。如果像日本銀行推出企業短期經濟觀測調查那樣,中國人民銀行也能夠向外界公佈經濟景氣情況,景氣判斷的透明度就能得到提高。此外還可以定期召開由主要分支機構負責人參加的會議,就經濟走向展開磋商。
最希望的是把中國人民銀行總部從北京遷往上海。上海擁有各類市場,對經濟情況非常敏感。此外上海出口産業眾多,易於適應外需的變化。包含蘇州等周邊城市在內,實力雄厚的中間階層已經成長起來,對內需構成強勁拉動。同時,長江將南京、武漢以及重慶的物流連接在一起,因此更易於掌握內陸地區的動態。最重要的是,上海遠離政治中心北京,可以避免政治的過度介入,可以更加機動靈活地出台金融政策。為扭轉北京在經濟判斷上的盲點,或許有必要採取似乎是不合常規的手段。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世界第一帶來的不幸福
中國人和日本人誰才是「狼」?
中國企業該不該世襲?
日本糕點師的殘酷物語
「知識越多越反動」
調控與生産過剩的怪圈
推理小説是中國法制的鏡子?
巴黎LV專賣店裏的中國人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