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專欄 > 安倍訪問珍珠港要超越中曾根

安倍訪問珍珠港要超越中曾根

2016/12/27

PRINT

日本政壇

    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從東京羽田機場出發,前往夏威夷,將在27日中午(中國時間28日早晨),以現任首相身份首次在日本偷襲珍珠港造成的犧牲者的追悼設施——亞利桑那號戰艦紀念館出席祭奠儀式。

 

 壯志未酬的中曾根「總清算」

 

   「希望完成戰後的總清算」,12月5日晚間,在安倍表示「訪問珍珠港」之前,對自民黨高官如此表示。「戰後總清算」——據稱最先提出這個説法的是日本已故大平正芳。隨後,中曾根康弘作為政權的重要政策目標,提出了「戰後政治的總清算」。

 

   中曾根爭取的是「拿回在戰敗後失去的有益東西,打開日本的大門」(著作《自省錄》)。中曾根康弘推進「突破防衛費佔GNP 1%的額度」以及「對美武器技術提供」等政策,通過與美國總統雷根的「羅康關係(雷根的全名為羅納德·雷根,而中曾根的全名為中曾根康弘)」所象徵的日美深厚關係,登上了國際政治的公開舞臺。在美國發表演説時,中曾根表示「將日本列島變成不沈的航母」,明確了日本作為西方國家的一員,成為反蘇聯的太平洋基地的想法。

 

   不過,中曾根的挑戰同時激發了此前被忽視的另外的戰後問題。防衛費的擴大令亞洲各國對日本成為軍事大國感到擔憂。中曾根正式參拜靖國神社招致中國的強烈反對,再加上當時的教科書問題,在與中韓關係方面,成為了隨後歷史問題經常構成障礙的環境的開端。可以説中曾根的「總清算」在國營鐵路民營化等內政方面取得了成果,但在外交方面,壯志未酬之處很多。

 

 中曾根康弘參拜靖國神社

    另一方面,安倍在第1次擔任日本首相時提出「擺脫戰後國際秩序」。安倍與中曾根的戰後總清算雖然有所不同,但類似點很多。例如修改憲法的積極想法、以加強日美同盟為核心擴大日本在國際社會上的作用、參拜靖國神社、以及官邸主導等。

 

  外交成果成為安倍下一個依靠力量

 

   安倍在第2次擔任日本首相後,以國際局勢和輿論的變化為東風,一直在一步步向前推進中曾根半途而廢的政策。例如國際貢獻,中曾根在兩伊戰爭期間的1987年,曾試圖向波斯灣派遣自衛隊的掃雷艦,但在政權內部也遭到強烈反對,結果最終放棄。時過境遷,安倍去年通過了《安全保障法》,擴大了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PKO)的自衛隊馳援護衛等自衛隊的國際貢獻範圍,部分解禁了集體自衛權的行使。此外,在亞洲外交中,2015年年底就慰安婦問題達成了號稱「最終且不可逆的解決」的日韓協議。

 

      此次安倍訪問珍珠港也是中曾根致力於推進的深化日美關係的集大成。在美國國內「Remember Pearl Harbor(勿忘珍珠港)」的論調根深蒂固,這成為反日情感上的依據。繼美國總統歐巴馬5月份訪問廣島之後,日美兩國首腦共同造訪珍珠港,許下和平的誓言,這成為向世界展現日美實現「最終和解」以及結下堅固同盟關係的機會。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345
具有一般參考性
 
2
不具有參考價值
 
11
投票總數: 358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