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新聞亞洲部副部長 村山宏:松下、索尼和夏普,這些經營開始惡化的日本家電廠商紛紛開始採用「瘦身」的經營方式,不再保有多餘的工廠資産,而是將生産委託給外部代工企業。實際上,在10多年之前就已經有企業憑藉資産輕量化戰略取得了成功。這就是台灣的電腦廠商宏碁。但這種不持有工廠的經營方式也存在著意想不到的陷阱。
現在,宏碁已經陷入困境。資訊産品的主角已經從個人電腦轉向了智慧手機,宏碁主營的個人電腦銷售開始低迷,2011年財年(合併決算)出現了高達66億新台幣的最終虧損。今年的1~3月(合併決算)的銷售額較上年同期下降12%,僅為1130億新台幣,最終盈利也下降了72%為3億新台幣,其重建戰略依然前途未卜。
宏碁並不是第一次陷入經營危機。2000年到2001年的IT(資訊技術)産業蕭條時,宏碁的銷售額也曾銳減。當時的宏碁業務結構與南韓三星和日本的家電廠商相似。除了電腦組裝工廠之外,還擁有半導體及液晶面板等相關領域的零件工廠,還擁有軟體開發和網路業務等部門。每個部門的規模都不大不小,在IT産業蕭條的大背景下宏碁的業績陷入了低迷。
面對危機,公司創始人施振榮開始實施剝離工廠資産的大膽重組。宏碁僅保留了電腦業務,其他業務都或剝離或出售,將集團拆分。而且,就連總公司的電腦工廠也以子公司形式剝離,至此,宏碁不再擁有任何工廠。
不再擁有任何工廠的宏碁不僅把電腦的生産業務委託給已經獨立出去的子公司,還委託給鴻海精密工業和廣達電腦等EMS(電子産品代工服務)廠商。宏碁在撤出組裝業務的同時,將經營資源集中於銷售領域,在歐洲市場發起銷售攻勢。由於小筆電熱銷等原因,宏碁甚至一度躍居個人電腦銷量世界第2位。
宏碁的員工人數約為5~8千人,僅為其競爭對手美國惠普(HP)和美國戴爾的數分之一。銷售額規模巨大,但人工費等成本很低,因此在IT産業蕭條過後,宏碁仍實現穩定盈利。其不持有工廠的經營戰略一時間名聲鼎沸。但在那一時期,在參觀了宏碁在台灣的一家大型代工工廠之後,筆者隱隱感覺到了宏碁經營上的風險。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