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工商銀行是中國上市企業最賺錢企業 |
日經新聞亞洲部副部長 村山宏:持續低迷的中國股市再次下挫或許難以避免。在中國秋季進行領導人換屆之前,要求改革過於依賴國有企業的經濟結構的呼聲越來越高。然而,如果真的實施改革,上市企業的利潤將煙飄雲散,股價再次陷入深度調整。
中國媒體輿論開始討論「利率自由化」的可能性。原因是中國的銀行存款利率和貨款利率由金融當局規定,而民眾對貪圖暴利的銀行的不滿日趨強烈。目前中國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基本固定在3.5%左右,與消費者者物價指數的增長率(4月3.4%)處於同一水準,存款者實際相當於沒有得到任何利息。另一方面,銀行的貸款利率卻高達6.65%以上,銀行在規定利率的庇護下賺取了3%以上的利差。結果就是工商銀行2011財年的純利潤高達2082億元,在全球金融機構中最高。
中國民眾不滿的矛頭還指向了其他國有企業。「國內上網費為何如此之高?」在中國的網路上,這樣的批評如潮洶湧。中國通信市場由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三大國有企業壟斷,競爭沒有國外那樣激烈。這樣的結果就是通信收費居高不下。為此,去年秋季國家發改委甚至就寬頻業務,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兩公司進行了調查,理由是涉嫌違反反壟斷法。
對三大國有企業壟斷石油行業的批評也由來已久。三大公司在油田和氣田的開發中一直享受政府豐厚的補貼。雖然下游的石油産品零售業務受政府價格管制而稍有虧損,但其上游開採部門的鉅額利潤完全足以彌補這點兒虧損。有穩定利潤保證的企業,其經營管理總會鬆鬆垮垮。中石化廣東分公司以公費大量購進高檔茅台酒和法國紅酒,受到了社會的嚴厲批評。中石油職員倒賣內部公寓獲暴利的醜聞也被披露。
儘管中國政府一直強調要從投資和出口主導的經濟增長向消費主導的增長轉變,但面臨的最大難題是被稱作「國進民退」、過於依賴國有企業的經濟結構。目前的情況就是利益向受政府政策保護的國有企業、國有銀行集中,而普通國民分配到比率在降低、消費持續低迷。抓住領導層換屆這一時機,改革派的官員和學者很可能會利用民眾的不滿情緒推動經濟結構改革。針對國有企業的批判如此密集地出現在各大媒體上,其背後應該有改革派的身影。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