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主導經營改革的日本航空公司(JAL)於6月20日向東京證券交易所提交了股票重新上市申請。日航2010年1月申請破産保護,歷經約2年半之後,經營重建的最終步驟已經進入倒計時。對於現在JAL的名譽會長稻盛和夫而言,這將是繼京瓷、原DDI之後又一大型公司上市案例。回顧日航重新上市的過程,可以看出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
 |
左為稻盛和夫 |
「沒有上市公司經營經驗的人才會説這種話。要考慮JAL本身的信用問題」,5月上旬,稻盛和夫面對濟濟一堂的「企業再生支援機構」高管説出了這番話。在公司以外的人面前總是和顏悅色的稻盛和夫一反常態,臉上露出嚴厲的表情。
當時,「企業再生支援機構」千方百計想提高日航上市規模,面對這樣的行為,稻盛和夫克制不住了。
作為向JAL出資3500億日元的「企業再生支援機構」,當然希望日航上市時有更高的市值。甚至JAL重新上市的規模定在「8000億日元」、「1萬億日元」的聲音也不絕於耳。
在日航重新上市之際,稻盛和夫最擔心的是上市後出現暴跌。因為即使以超過日航實力的高股價將日航推向股市,市場也將很快洞悉一切。為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出現,必須確定適當的上市規模。日航方面認為這一適當規模為6000億日元左右。
如果上市後股價出現暴跌將會怎樣?不言而喻的是,市場對日航經營的擔憂情緒將再度升溫。在上市之際備受股票市場期待的美國Facebook聲譽因上市後的股價暴跌很快蒙上了陰影,這就是前車之鑒。
尤其是日航,在並不遙遠的2年半之前陷入破産危機,股票等同廢紙的日子尚未遠去,如果在股價方面再次背叛,市場一定會憤怒,對日航重建的期待將一下子轉變為失望。
稻盛和夫在1990年就在日經産業新聞的投稿中寫道:「隨著企業實現增長,股價將自然會逐步上漲。而股票發行價過高,隨後卻長期不見起色的公司不在少數。這是非常糟糕的事態」。
作為創業者,稻盛和夫曾親身經歷企業上市,深刻了解市場鐵的規則,正因為如此,在稻盛和夫看來,「企業再生支援機構「內部要求擴大上市規模的行為無疑非常危險。
在日航重新上市的規模上毫不讓步的原因不僅限於這些。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