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美經濟摩擦看到的中國經濟
2018/03/22
梶原誠:創建美國大型投資公司黑石集團的史蒂芬·舒瓦茲曼(Stephen Schwarzman)與中國首腦具有密切關係。
在去年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達沃斯會議)和今年1月的會議上,分別與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習近平主席的經濟顧問劉鶴討論了中美關係。
即使是舒瓦茲曼這樣的親華派,也對中美之間的不均衡問題持嚴厲態度。「中國的關稅高達美國的數倍,存在拒絕外國投資的領域。同時還在侵犯智慧財産權。沒理由不發展為問題」,舒瓦茲曼1月底如此強調。
美國總統川普猶如聽到了舒瓦茲曼的不滿一樣,開始「敲打中國」。提出了針對中國的鋼鐵和鋁的進口限制,作為對智慧財産權權侵害的制裁,正在討論以廣泛領域的中國産品為對象的鉅額追加關稅。
美國增加的關稅或將以從中國進口方面居前列的通信等高科技産品為對象。如果被期待為增長源泉的行業的收益、收入和就業受到威脅,有可能影響中國領導層擔心的社會穩定。
中國是否有能力承受來自美國的逆風呢?中國經濟今年仍有望增長6.5%,但在背後,潛藏著企業和地方政府膨脹的債務等增長扭曲導致的各種泡沫。
其中危險的是「基金泡沫」。在中國,銀行、證券和保險等金融機構推出了被稱為「資産管理産品」的基金,從個人手中籌集資金加以投資。銀行等推出的是有名的「理財産品」,但其他産品也因資金過剩而激增。據麥肯錫公司(McKinsey&Company)統計,2012年僅為28萬億元的餘額,到2016年增至114萬億元,與傳統的貸款並駕齊驅。
問題在於不了解投資對象,也就是風險所在這一點。據稱資金正在流向無法從政府加強監管的銀行獲得貸款的領域。有説法認為,基金的3成投資於其他基金。至今各金融機構的監管機構不同,當局或許也無法掌握全貌。
企業倒閉等導致的投資壞帳正在發生,如果趨勢擴大,可能發生虧本和資金撤出的連鎖反應。推出相關産品的金融機構如果填補虧空,將導致自己的信用降低,面臨資金週轉惡化。這就是金融系統危機。
希望大家回憶一下成為雷曼危機導火線的次貸(面向信用等級低的個人的住房貸款)危機。問題不僅在於次貸,還在於納入次貸的證券化商品整體被懷疑為「毒包子」,進而失去信用,結果日趨嚴重。正因為不知道風險所在,資金明顯退縮。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