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漢學家的車轂轆話(14)在北京挑戰共用單車
2018/10/31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藤井省三:各位讀者,非常抱歉,自去年12月刊載《車轂轆話》後,我擱筆了近一年。今年三月末,我從工作了30年的東京大學文學部退休了,退休前三個月持續著週末無休的忙碌,退休後也忙於整理遺留拖欠的工作,因而甚難回歸本專欄。
![]() |
藤井省三 |
即便如此,九月來到北京的中國人民大學,一個月將盡之際,迎來了些許閒暇。這三年,我每年在人大文學院進行為期兩個月的集中講演。至去年的兩年間,一年分成三、四次訪京、每年共計進行了八場講演。而退休後的今年,終於有機會9月、10月連續待在人大。
於是我首先想到鍛鍊身體,決定挑戰兩年來憧憬已久的共用單車。不必説約40年前我留學之時,即使在1995年我作為訪問學者在北京大學生活半年多的時期,自行車都是百姓的主要交通工具。當時北京的人口十個區共700萬,加上遠郊的400萬,合計約1100萬人口,818萬輛自行車穿梭其中。可以説除去幼兒和超高齡老人,自行車已達到每人平均一輛的普及程度,正如文化人類學者西澤治彥所言:「中國社會中的自行車,扮演了美國社會中汽車的角色。」(《亞洲讀本 中國》河出書房新社,1995年)
然而近20年來,隨著汽車的大眾化發展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後地鐵網的急劇擴張,大街小巷中自行車漸漸難覓蹤影。馬路上的自行車專用道與人行道上配有收費兼管理員的自行車停車場也不知不覺間消失了,北京的街道被汽車完全佔領了。根據去年的統計,北京的汽車保有量為564萬輛,位居中國第一。 (http://bj.people.com.cn/n2/2018/0116/c82840-31149279.html 2018年10月11日檢索)。這個數量接近於20年前的自行車數量,汽車大眾化被指出是大氣污染的原因之一。順帶一提,2017年北京常住人口約為2170萬人。
|
另一方面,自我就任人大「海外名師」的2016年9月開始,以北京為首中國各大都市中共用單車都以爆發式普及。只需預付100元押金,便能以每小時1元(約16日元)租賃使用,又可在喜好之處隨停隨騎,便宜於3元6公里的地鐵,相比起步價13元3公里的計程車,共用單車更是佔有絕對的廉價優勢。雖説運營商會依據GPS來追蹤回收棄置於人行道等地的自行車,但仍會造成違規停放,或許是因為讚賞共用單車有利於大氣污染的改善與環境保護,政府對此採取了較寬容的管理措施。人大校園內學生們也在往返於宿舍和教學樓之間與近地外出時頻繁使用。
不過,最近共用汽車因過度競爭而破産或合併的趨勢增強。原本時費一元不可能漲收益,運營公司只能依靠押金獲些盈餘,但隨著新用戶增長達頂,很快資金便消耗殆盡。對於停放於人行道上的大量單車,政府開始要求運營商進行回收。正因如此,當我時隔9個月再訪北京時,發現無論是馬路上還是人大校園裏,共用單車的數量都已驟減。
話雖如此,在雨天少,人行道平坦而寬闊的北京(經常被用為汽車停車場),自行車的確更易使用。幸運的是,北京的大氣污染相比去年已有改善,曾經令人懷念舒心的「北京秋天」正在漸漸回歸。因此,我決定挑戰共用單車。
然而,不管是共用單車的註冊,還是上鎖、開鎖、支付費用都需在手機的應用軟體上進行操作。對於連手機的來電鈴聲都能感到慌張的我而言,應用軟體的操作是一大難關。慶幸的是,人大為「海外名師」配備了研究生助手,為準備講座的資料收集等提供了方便。雖然打擾正在寫博士論文的助手L君甚感歉意,但最終還是決定向他請教單車的應用軟體操作。
L君輕車熟路,幾分鐘便完成了註冊,按照運營商的回復,發送了我手持護照的正面照片,其間還教了我掃描二維碼解鎖共用單車的方法。哦,一想到我也能夠在秋高氣爽的北京東南西北的四處馳騁,疲乏時可坐地鐵回宿舍,充分享受共用單車遠遊之樂,內心便激動澎湃。然而第二天,通知到了:共用單車服務的對象僅為12~65歲的顧客,因此不建議您單獨使用共用單車。——即,一個鄭重的拒絕。
聯想到在日本高齡駕駛所致的汽車事故已成為社會問題,共用單車設置年齡限制可謂具有先見,但我還是不禁感到遺憾。如果去年註冊了共用單車,即便過了65歲還可以繼續使用……這樣留戀地想著,同時也祈禱著共用單車能健康地發展下去。
(翻譯 林敏潔 南京師範大學東語系主任教授)
藤井省三 簡歷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出生於東京。76年畢業於東大中文系,82年畢業於東大中文系博士研究所。1988-2018年東大文學部準教授、教授。日本學術會議會員(2005-2014年)、日本中國學會理事,中國人民大學海外名師,南京大學海外人文資深教授。研究領域:現代中國文學、電影。主要研究成果:《魯迅<故鄉>閱讀史》、《村上春樹心底的中國》、《華語圈文學史》、《隔空觀影》(以上都是漢譯本)、《魯迅與日本文學──從漱石、鷗外到清張、春樹》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本文為中日文對譯版,日語版請點擊下頁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報道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