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特約專欄作家 岡部直明:中日關係緊張局面已經成為正在放緩的世界經濟面臨的主要風險。如果全球第2和第3大經濟體的關係長期冷卻,有可能導致繼雷曼危機和歐元債務危機之後的「世界經濟危機3.0」。中日兩國都有責任跨越狹隘的民族主義,防止惡性循環的出現。
在野田佳彥內閣作出將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國有化」這一決定的期間,世界經濟論壇夏季達沃斯年會在中國天津市召開。這次會議像在避免碰觸腫包一樣躲開了這一問題。但會場到處都能聽到為何到現在還發生這樣的事態的聲音,彰顯事態的嚴重性。
中國總理溫家寶在演講中披露了中國經濟在10年來從第6位躍居第2位的成功歷程,在談及經濟增長減速問題時表示中國財政、貨幣政策空間較大,始終表現得非常自信。
但在與一部分與會人士進行會談時,溫家寶則透露出對歐元走勢的危機感。令人驚訝的是,溫家寶不僅在關注希臘形勢和德國國內政治情況,還在密切關注荷蘭大選。歐洲企業壓縮資産和中國對歐出口下滑等歐元危機正在拖中國經濟的後腿。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副總裁朱民認為歐元危機與美國財政懸崖、新興市場國家增長減速、食品價格上漲是世界經濟面臨的4大風險。而如今可能還要加上中日關係惡化這一風險。
作為世界經濟增長中心,如果已建立相互依存的「雙贏」關係的中日兩國出現對立,雙方都將遭受損失。而且影響將不僅局限於兩國。如果生産和流通的網路出現中斷,事實上的東亞經濟區將陷入功能紊亂狀態。這將對世界經濟整體都造成消極影響。
而日本經濟面臨的嚴峻問題在於日系汽車已經成為被攻擊對象。日本廠商已經被迫在世界最大汽車市場中國進行大幅減産。這將對日本的所有産業帶來負面影響。只要中日關係充滿不確定性,在日本銀行發佈的企業短期經濟觀測調查報告中仍在高位運作的設備投資就難免會遭到下調。此外,來自中國的遊客減少也將對日本經濟造成巨大影響。日本將面臨經濟衰退局面。
另一方面,雖然有觀點認為中國在「持久戰」方面具有優勢,但世界經濟是緊密聯繫的。由於受出現破壞行為的反日遊行的影響,全世界已經感受到「在華投資風險」的存在。中國股市下跌即是證據。此外,因工資成本上升,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魅力正在減弱,這也可能導致日本企業遠離中國。或許有越來越多企業將推進「中國+1」戰略。
中國經濟取得成功依靠的是來自日美歐的投資。因此,投資風險可能成為阻礙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問題的嚴峻性在於目前仍然看不到中日兩國關係緩和的跡象。此次事件爆發的時代背景是目前從日美歐已開發國家向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的歷史性的權力轉移(Power Shift)。中國態度強硬的原因在於將問題視為涉及海洋戰略和資源戰略的「核心利益」。
同時,中國目前還處在從胡錦濤體制向習近平體制過渡的政權更疊期。如果現政府丟面子的話,下屆政府肯定會強硬起來。
令人頭痛的是中國保持強硬姿勢的背後存在著從高度增長轉為中速增長的增長放緩導致的矛盾。反日遊行隊伍的一部分出現暴力行為就是因為民眾對貧富差距等問題存在不滿。常言説,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中國則在推進「1周之內建設2個羅馬」的快速城市化進程。這必然帶來各種社會問題。同時,網路的普及也使不滿更容易放大。
當然,在日本不管是哪個政黨執掌政權,日本也不會在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問題上作出讓步。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