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增長放緩將波及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SMBC日興證券經濟學家肖敏捷這樣警告。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13年中國名義國內生産總值(GDP)將超過9萬億美元,遠遠超過日本(5.1萬億美元)和德國(3.6萬億美元)。在今後5年裏,中國的經濟規模將擴大至2倍,在全球影響力將明顯提升。不過,如果中國經濟失速,世界各國和地區受到的影響似乎存在很大的差異。
野村證券全球經濟學家團隊預測2014年中國實際GDP增長率將為6.9%。這是因為由投資主導的高增長轉向內需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需要相應的時間。此外,鉅額地方債務、金融機構不良債權、公害問題和勞動糾紛等風險因素也很多。因此野村認為中國增長率下降至5.9%的「風險」概率為「10~20%」。據悉,這一降幅能把世界整體增長率拉低0.3個百分點。
如果真的發生這種情況,受影響最大的是東亞和東南亞。這些國家與中國在貿易層面關係密切,對於台灣、南韓和泰國而言,中國大陸是最大出口目的地,而對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來説,中國大陸則是排在第2~3位的出口夥伴國。
韓台出口下滑將非常明顯
以台灣為例,2012年對大陸出口為812億美元。佔其總出口額的27.1%,相當於名義GDP的17.1%。由於台灣與大陸2010年簽署了事實上的自由貿易協定「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如果大陸經濟失速,負面作用將非常明顯。
台灣以往一直將在大陸組裝的半産品銷往歐美,而目前對大陸的出口有所增加,因此更容易受到中國大陸經濟減速的影響。南韓也是如此,南韓對華出口的40%面向在中國國內的消費和投資。
新加坡在華投資巨大,這有可能成為致命傷。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調查顯示,2012年新加坡對中國直接投資額比去年增長3.3%,達到65億美元。按投資餘額計算,僅次於香港和日本,位居第3位。例如新加坡房地産開發商嘉德置地集團的保有資産中,中國(包含香港)所佔的比重達到約40%。如果中國房地産行情趨於惡化,負面影響將難以避免。
此外,資源價格下滑帶來的波及效應也將非常明顯。中國是資源和能源的主要進口國,例如中國的鐵礦石進口額佔到世界總進口額的6成以上。國際商品行情在過去10年裏一直呈現活躍態勢,這正是因為中國持續擴大了資源等的需求。但是,目前中國的高增長神話已經籠罩陰影,認為「(資源價格持續上升的)超級週期已經終結」(美國著名投資家斯坦利•德魯肯米勒)的觀點正日趨加強。
如果中國經濟下行將對資源型國家帶來資源價格下滑和對中國出口減少的雙重打擊。這些國家包括出口鐵礦石的巴西和澳大利亞、出口煤炭的印度尼西亞、出口石油的俄羅斯、出口銅的智利以及出口棕櫚油和香蕉的馬來西亞等。日本大和總研駐亞洲研究主管兒玉卓認為「越是依賴資源、製造業等不發達的國家,所受的打擊將越明顯」。
受反腐反貪的影響,中國的高額消費正在迅速冷卻。民間調查機構發佈的2013年「富豪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增長率是2007年開始此統計以來的最低水準。SMBC日興證券的肖敏捷認為,「以品牌産品等奢侈品出口為主的法國和義大利對華出口增速將放緩」。
美國可憑藉內需克服影響
另一方面,針對中國風險「免疫力」強的則是美國。雖然中國是美國的第3大出口對象國,但是對華出口額僅佔美國名義GDP的0.7%,個人消費佔美國的約70%,只要內需堅挺,便可彌補外需的下滑。中國風險對美國依存型經濟的墨西哥、與中國經濟聯繫較弱的菲律賓的影響估計也很有限。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