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隔一定週期,世界上就會發生相似的事。這其中有的存在一定的規律,也有的是一定的偶然性。
翻開經濟學的教科書會發現各種各樣的經濟週期。從週期最短40個月的庫存投資基欽週期、到10年一個週期的設備投資朱格拉週期、20年的建築週期(又稱庫茲涅茨週期)、以及50年的技術創新康得拉耶夫週期(Kondratiev cycles)等等。似乎經濟活動中存在可以數位化的規律性。
在歷史研究領域也存在不可思議的迴圈。社會學家見田宗介以1868年的明治維新為起點,將日本近代史劃分為21年一個週期,具體如下。(岩波書店《圖書》2012年11月)
(1)成立期=1868年~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頒布
(2)完成期=1889年~1910年 日本吞併朝鮮和大逆事件
(3)爛熟期=1910年~1931年 滿洲事變
(4)解體期=1931年~1952年 《舊金山對日和平條約》生效
之後的21年,1973年石油危機之前為經濟成長期,截至73年日本近代史共分為5個時期。
21年一個週期可能是一種偶然,不過考慮到伊勢深宮每隔20年一次的「式年遷宮(定期維修)」,難免讓人感覺其中也存在一定的規律。
東京將於2020年舉辦奧運會,回顧歷屆奧運會舉辦城市和舉辦年份,會發現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週期。經常有舉辦國在奧運會舉辦9年後發生危機。
1936年柏林奧運會—1945年第2次世界大戰德國投降
1964年東京奧運會—1973年石油危機、經濟高增長時代落幕
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1989年柏林牆倒塌→91年蘇聯解體、美蘇冷戰結束
1988年首爾奧運會—1997年亞洲經濟危機、國際貨幣基金(IMF)管理
類似的例子還有04年的雅典奧運會,希臘在2010年奧運會過去在還不到9年的時候遭遇了危機。
這究竟是偶然,還是存在一定的規律性呢?為此我諮詢了政治學家、新潟縣立大學校長豬口孝。
豬口孝認為經歷過奧運會後危機的國家具有一些共同點。包括(1)中央集權、權威主義的政府;(2)呈擴大趨勢、放任的財政政策;(3)受國際機構保護薄弱。
另外「奧運會作為發揚國威的一大國家項目,上述國家都在首都舉辦奧運會。而歐美國家卻不同,例如84年的洛杉磯、92年的巴塞隆納、96年的亞特蘭大都是地方城市,並非舉全國之力來舉辦奧運會」。
從中可以看出一些定性的規律。在日本、南韓之後、08年舉辦北京奧運會的中國成為下一個關注的焦點。9年後的2017年即將來臨,最好提前保持警惕。
而對於將於2020年舉辦奧運會的東京來説,重要的是消除「9年後危機論」。因此,不應像1964年那樣舉全國之力,超出能力範圍,而是應該根據自身情況,舉辦一場腳踏實地的奧運會。
這從經濟學家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獨立行政法人、日本經濟産業研究所理事長中島厚志分析了奧運會的經濟效應。
觀察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數據可以發現,當時的經濟增長超越了作為日本國家實力的潛在增長率。但也顯示出,財政收支惡化、公共投資過大等問題。日本作為國家取得了成功。1965年,日本在戰後首次發行了赤字國債。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