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正當中國領導層在北京召開十八屆三中全會討論今後的經濟政策之際,寒風凜冽的上海市郊外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行政窗口前正擠滿了希望在試驗區設立新公司的企業相關人士。
世界需要高效率的投資環境
「這裡會變成和香港、新加坡一樣的地方」,來自北京的纖維貿易行業的張先生對自貿區表現出期待。但上海當地貿易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則表示「具體能幹些什麼還不太清楚,可能性還是有的」。
減少政府干預、借助市場機制來提高經濟效率。被稱為「李克強經濟學」的李克強的經濟政策成為三中全會公報的重要支柱。其焦點之一便是9月29日在上海設立的自貿區。
 |
到訪上海自由貿易區窗口的企業相關人士絡繹不絕 |
上海市政府參事室主任王新奎指出,之所以設立自貿區是因為中國領導層意識到了世界需要高效率的投資環境,希望通過廢除阻礙資金、人員和物品流通的限制和制度來吸引投資。自貿區在金融和海運等18個服務行業大幅放寬了限制,其目的就是要促進從製造業向服務業的産業結構的轉變。
據了解,上海自貿試驗區開設1個多月來,包括金融和貿易等21家外資企業在內,註冊企業數達234家。上海市長楊雄也對此表示進展十分順利。
廣東省、天津市、重慶市……,中國越來越多的地方希望效倣上海而提出了設立自貿區的構想。廣東省提出了橫跨3地的自貿區構想,省長朱小丹表示希望與香港和澳門成為一體,以提高競爭力。
不過,即使是在已經啟動了自貿試驗區的上海,政策將放寬到什麼程度,究竟能具體操作些什麼,都還並不明朗。也有人對僅憑過去的成功經驗,在一定的區域內實施政策性放寬,然後向全國推廣的構想本身存在疑問。
1978年的三中全會上,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路線,使中國經濟步入了增長軌道。而增長的原動力便是1980年設立的「經濟特區」。
重覆30年前的老路?
當時,尤其是在毗鄰香港的廣東省深圳市經濟特區內,看好廉價勞動力的外資企業接連建立了出口型工廠。集中在廣東省特區內的産業,之後又向中國全國各地擴展,最終使中國確立起「世界工廠」的地位。鄧小平的實踐之所以取得重大的成功,是因為中國當時正需要建立生産、製造等作為産業的基礎。
而與當時相比,如今的中國想要培育的則是以連接全球網路為基礎的金融以及物流等産業。日本的一名金融相關人士甚至懷疑的表示「在僅有山手線內側(相當於日本東京的內環)面積一半大的地方建立試驗區,這能讓整個資金實現自由流通嗎」。
人們對中國領導層所期待的是向陳腐的固有制度開刀,切實的在全中國推行改革。與30年前一樣的在狹小區域實施改革的做法究竟還能奏效嗎?從中國目前的社會形勢來看,似乎沒有多少時間能讓領導層繼續漫長的「實驗」了……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