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額報酬能激發人們的進取精神,國家也因此實現增長——這一美國引以為傲的「美式資本主義」正在動搖。其原因在於以2008年雷曼危機為開端噴薄而出的民眾對收入差距擴大的不満。
美國大型投資公司凱雷集團創始人戴維·魯賓斯坦(David Rubenstein)在危機爆發前一年的2007年曾表示,「美國的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總統或者億萬富翁。成為大富翁在美國是正確的選擇。」
相對於美國,日本認為「幸福等於金錢」的意識有些淡薄,報酬與業績掛鉤的情況更少。
「賺錢無罪」的觀點發生變化
但是,認為「賺錢無罪」的美國社會環境也發生了改變。時至今日,魯賓斯坦可能難以再堂而皇之地表達同樣的觀點。
雷曼危機以後,發生了象徵轉機出現的有兩個事件。首先,2011年以紐約為舞臺的「佔領華爾街」運動。當時,上萬名民眾高舉「我們是99%」的旗幟,對於財富集中於1%的富人手中的現實表達了憤怒。
其次是今年11月,民主黨候選人比爾·德布拉西奧成功當選紐約市長。這是民主黨時隔24年首次獲得勝利,而比爾·德布拉西奧的競選綱領則是縮小貧富差距。
收入差距已經嚴重到可以影響輿論。這樣想來,最近來自美國的經濟新聞也將不難理解了。
例如目前美國零售巨頭的盈利出現了兩極分化。面向高收入階層的梅西百貨公司 (Macy's) 等大型百貨店表現強勁,另一方面,面向中低收入階層的沃爾瑪等折扣商店則表現低迷。零售企業盈利兩極分化的背景是收入的兩極分化。
還要注意到的是,股價走高也存在危險的一面。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於11月創出了歷史新高。但是,獲利最為明顯的是持有大量金融資産的富裕階層。貧富差距反而將擴大,而低收入階層的不満將會加劇。
此外,美國首都華盛頓也發起了對華爾街的攻擊。摩根大通被迫支付了創歷史紀錄的130億美元的和解金,這一事件引發了關注。關於在過去銷售的證券化商品,該公司遭美國相關當局提起了損害賠償訴訟。
通過雷曼危機呈現出來的是「賺錢無罪」這種文化的陰暗面。華爾街的金融機構明知泡沫破裂的可能性,卻仍然熱衷於實施鉅額住宅投資。結果,損害了經濟這一公器,導致失業者不斷出現。政治將以選民的憤怒為武器,猛烈敲打被稱為美國經濟引擎的華爾街。
美國式資本主義將何去何從?筆者在3年前曾與高盛集團首席執行官(CEO)勞伊德·布蘭克芬(LloydC.Blankfein)討論了因雷曼危機而浮出水面的市場經濟的功與過。
扭曲已經迎來極限
布蘭克芬首先表示,「由於財富分配不均,的確將産生不平等」,承認市場機制是收入差距加劇的原因之一。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調「可以向富裕階層徵收較高稅金,然後用於為窮人提供福利」。
美國不會否定能激發人們活力、並使美國有能力掌握世界霸權的經濟環境。但是,由此帶來的扭曲已經迎來極限。在修正貧富差距的同時,要讓追求財富的人們的進取精神獲得回報,如果能克服這種難題,美國式資本主義還有可能迎來新的未來。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梶原誠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