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興起的「頁岩氣革命」正在對中東産油國造成影響。美國的原油産量在2013年創出24年來的最高水準,出口解禁論由此浮出水面。中東産油國雖然感到擔憂,但令人意外的是,有觀點認為頁岩氣革命有利於君主制國家延長統治。
將喪失出口目的地
去年11月,沙烏地阿拉伯國營石油公司沙烏地阿美公司(SAUDI ARAMCO)首席執行官(CEO)哈立德-法力赫(Khalid Al Falih)與日本和台灣石油公司高層一同現身於日本沖繩一家酒店。法力赫説明了沙烏地阿美的中期發展戰略。出席的日本石油批發商的首腦表示「感覺到了(沙烏地阿美)對亞洲的強烈期待」。
其原因在於頁岩氣革命。國際能源署(IEA)預測稱,由於頁岩油和頁岩氣的增産,美國到2030年代將無需進口能源。這樣一來,沙特將失去原油日出口量超過100萬桶的美國市場。而要抵消這一影響,只能依靠亞洲市場。
中東産油國是否會在「革命」的壓力下成為「失敗者」呢?實際上,也存在受益於頁岩氣革命的一面。日本帝京平成大學教授須藤繁分析稱,這是因為「由於頁岩氣革命,國際石油市場已經形成使原油價格維持在70~80美元的機制」。
要從深深的地下基岩層中獲取頁岩油,相比以往的石油開發成本更高。而交易價格則需要能確保盈利。與廉價的頁岩氣不同,頁岩油的盈虧平衡點為70~80美元。
頁岩油的增産將抑制原油價格的暴漲,防止能源供應轉向依靠太陽能和氫等石油替代能源,這將延長「石油時代」的壽命。另一方面,由於開發成本很高,「從長期來看,原油價格難以下降」,JX日礦日石能源海外採購部部長辰馬仁認為。
目前,中東産油國需要將原油價格維持在較高水準。始於3年前的中東民主化運動「阿拉伯之春」相繼推翻了埃及和利比亞等國的獨裁政權。在這股浪潮逼近波斯灣之時,君主制産油國為抑制國民不滿而採取的舉措是實施鉅額財政刺激。
沙特向提高最低工資、就業促進對策和住宅建設等公共事業投入了10萬億日元資金。此外還向巴林和阿曼等缺乏資金實力的周邊國家提供了支援。結果,財政支出迅速膨脹。
由於其財政收入的大部分來自原油銷售收入,在財政支出增加後,為了實現財政均衡,就需要將原油價格維持在較高水準。以沙烏地為例,保持財政均衡所需的原油價格水準在2008年為每桶30美元左右,而到2014年已經躍升至80美元以上。
尋求推進經濟多元化
中東産油國目前處於一種諷刺的局面,即為了維持「撒錢」政策,反而需要頁岩氣革命。只要頁岩油進入流通,原油價格就能維持在高位,中東産油國就能毫不費力地獲得實現體制穩定所需的資金。沙特於去年底發佈的2014年度預算顯示,財政支出整體的增速已經放緩,但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福利則獲得了創紀錄的預算。
不過,這僅僅推遲了問題的發生。在中東産油國,除了人口增加之外,由於利用補貼將電價和汽油價格抑制在較低水準,國內的原油消費出現了猛增。到2035年,中東原油消費量將超過歐洲,達到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規模。國內消費增加導致的出口能力下降將招致財政收入的減少,但由於擔心民眾不滿加劇,卻不能減少補貼。産油國無法擺脫這種進退兩難的窘境。
作為世界屈指可數的投資者而聞名的沙特王子阿爾瓦立(Al-Walid bin Talal)去年給阿布杜拉國王的書信引發了爭議。阿爾瓦立警告稱,「依賴原油的沙特正越來越易於受到頁岩氣革命的影響」,呼籲加快推進經濟多元化,例如培育新産業等。須藤教授稱,沙特等海灣産油國可以説(因為頁岩氣革命)「獲得了專心致力於國家建設的時間」。
頁岩氣革命是對中東産油國的威脅?還是帶來喘息時間的福音?其走向對於進口原油的80%以上依賴中東的日本來説也並不是不無關係。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松尾博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