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日本中央政府部門聚集地東京霞關,日本和法國的15家防衛企業的幹部聚集到了日本經濟産業省。
需找日本防衛産業高端技術
「日本的雷達和感測器元件技術很難模倣」,「能否應用於新一代對空導彈系統呢?」會場不時傳出這樣的聲音。三菱重工、川崎重工業和法國空中巴士集團等的磋商已經非常熱絡。在「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敲定之後,日本方面希望參與的飛機和陸上裝備産品的國際共同開發已經成為話題。
|
日本有可能參與最先進隱形戰鬥機的開發(進行國際共同開發的F35) |
各國國防當局官員和企業高管頻繁到訪三菱電機旗下的鐮倉製作所。英國國防部關注的是裝配戰鬥機的對空導彈「流星(Meteor)」。為了獲得裝配戰鬥機的高性能導彈技術,英方向三菱電機發出了共同開發的提議。
該工廠正在授權生産對空導彈「海麻雀(Sea Sparrow)」的後續型號。而關注該型號導彈的美國國防部和美國的軍事技術開發總部——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也希望由此獲取尖端軍事技術。
自從去年年底日本政府啟動對原有「武器出口三原則」全面修改以來,已經有海外企業在私底下與日本企業進行接觸。4月,在新的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出台之後,各國企業「拜訪日本」的動作開始迅速增加。
日本防衛産業的規模約為1.6萬億日元。日本國內最大軍工企業三菱重工的規模約為3000億日元,僅為美國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等歐美巨頭的十分之一。2011年秋季,日本持續50年以上的戰鬥機生産告停,之後20多家零部件廠商不得不退出軍工行業。在武器出口三原則修改之後,如果對美軍出口武器等採用日本産零部件,開拓40萬億日元以上的海外市場也將提上議事日程。商機將不斷擴大。
高成本仍是問題
但是,與這種預期相反,實際能否獲得訂單仍然面臨諸多問題。其一是日本防衛産業的高成本問題。
在訪問位於美國德克薩斯州福特沃斯(Fort Worth)的洛克希德·馬丁旗下的戰鬥機工廠之後,三菱商事的負責人長嘆一聲。生産線上的F35機身均利用雷射自動打孔,而塗裝也由機器人完成。徹底的自動化,讓工廠幾乎看不到人的身影。而日本雖然曾經有過開發國産戰鬥機「F2」等業績,但日本企業相關人士稱生産經驗等「成本結構完全不同」。
採購方僅限於防衛省,同時幾乎獨佔了防衛省訂單的日本防衛企業,缺乏面對巨大的海外競爭對手贏得訂單的知識和經驗。
日本切的一位業內人士擔心,「今後如果政權更疊之後出現縮小防衛預算或武器出口嚴格化,投資將打水漂」。而在預算執行方面,政府通過長期合約統一採購裝備産品以促進企業量産化的的舉措不可或缺。
在南韓,1999年三星和現代等3家財團的航空航太部門進行了合併,成立了南韓航空宇宙産業公司(KAI)。這家切向亞洲各國出口軍用飛機等,而且通過重組等舉措積極加強競爭力。
日本武器出口新三原則的出台能否有助於提升日本防衛預算效率以及促進日本的防衛産業發展?還需要日本政府和企業拿出新的具有對策……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政治部 田島如生、企業報道部 上阪欣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