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 敏捷 |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肖敏捷:在朋友圈裏,筆者預測房地産行情的能力被傳為笑柄。1999年從東京赴香港工作時,受亞洲貨幣危機影響,香港房地産業正處於最低谷。租金大跳水,公司便慷慨地為我在香港島南山區附近租了一套高級公寓。一天房東勸我説,現在是最便宜的時候,不如買下來吧。那時我工作剛5年,考慮到自己的收入,我回答説就算現在是最便宜的時候,對我來講還是高不可攀。之後,香港房地産市場起起落落,但今年3月到香港出差時,聽説那套公寓的價格已經翻倍。毫無疑問,我錯過了一次良機。
2005年轉調到上海工作時,我經常帶日本來的客戶看房。一天,在虹橋附近一處日本開發商開發的別墅參觀時,負責人説現在是最佳時機。當時稍有點動心,但受金融緊縮政策影響股市和房地産市場持續低迷,而且當天看樓的人就我們一行,冷冷清清,所以我回答再等等看。幾年之後,在東京再次遇見那位負責人時,他説你要是知道那個別墅漲了多少的話,一定會後悔得睡不著的。不用問,我肯定錯過了一次提前退休的機會。
沒有在香港和上海購買住宅,在2007年調回到東京後,筆者卻鬼使神差般地買了套公寓。當時的房地産價格在低迷很久之後開始回升,稍微有點房地産泡沫跡象。我擔心不買的話還會再漲,最後通過抽籤在東京都內買到一套高層公寓,從陽臺望去,一覽眾山小,得意洋洋。但是好景不長,妻子生孩子後患上了恐高症,因此不得不在2年後轉手將房子賣了。降價出售,再加上各種手續費和貸款利息,前前後後損失不菲。在日本,只要一入住,新房立刻成為二手房,除非意外降價出售理所當然。無法理解這一事實的母親到現在還抱怨我「你是不是被仲介給騙了啊,在中國從來沒聽説過賣房子還有賠錢的」。
當我把這些親身體驗添油加醋地講給身邊的中國朋友聽的時候,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日本住得越久的中國人就越成不了房地産投資的成功者。或者可以説,對房地産的見解就越來越「日本人化」了。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史上最大的經濟泡沫和之後長期經濟低迷的日本人,對房地産投資都十分謹慎,所以對香港和中國的房地産市場也會看走眼。另外,和香港人和上海人相比,日本人並沒有那麼強烈的購房慾望,他們會根據收入情況和生活方式選擇租房還是買房,住在市中心還是郊區,所以通常不會談論別人的住房情況,相反,大家還會同情那些貸款買房的人。這與上海和台北人熱衷談論誰買了房,誰的房子升值了形成鮮明對比。
還有一點就是,大多日本人不把住宅當成投資對象,而是當作一大件耐用消費品。論公寓的面積和豪華程度,東京遠不及香港和上海。不過,論品質和使用舒適程度,香港和上海的高級公寓就不那麼盡如人意了。前面提到的香港高級公寓,我想8成租金是為了滿足山頂豪宅這一耀富心理上了,而樓上鄰居的動靜聽得一清二楚,其隔音效果比我在日本留學時住的經濟適用房還差,使我始終難以接受這就是所謂的豪宅。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